首页 > 都市言情 > 重回高考当状元

回忆(2/2)

目录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乔磊点点头,眼神却温和:

“我怕你……以后不敢再相信别人。”

胡静没回应,她的眼眶轻微发红,风刚好吹过来,把那一点湿气悄悄吹干。

那一夜,他们没有再谈系统、计划、实验、穿越、信号……

只谈了人、情绪、害怕和信任。

冰场空了,歌声还在。

月亮挂在窗外的电线杆顶端,像被困住的灯泡,洒下微弱的银白。屋子里没开主灯,只开了床头的台灯,柔黄的光照在写字台和堆放整齐的课本上,淡淡的影子压在练习册封面上。

房间很安静,安静得几乎能听到时间流动的声音。

马星遥独自躺在床上,一条手臂枕着后脑勺,另一只手捧着小收音机。

那是他很早之前在旧货市场淘来的老设备,收音频率不稳定,但他喜欢这种带杂音的声音,像是人类用来和宇宙搭话的一种方式。

此刻,收音机里正放着——

郑少秋的《摘下满天星》。

漫漫长路远冷冷幽梦清

雪里一片清静可笑我在独行

要找天边的星……

他不知怎么就被这旋律击中,像被什么柔软又巨大无比的情绪兜头罩住。

他跟着轻轻哼了一句,低声,带着鼻音和回响。

“……要找天边的星……”

今晚,家里就他一人。

“冰人”马翔出差去了,省事。

客厅的灯关着,厨房没人动,连老旧的壁挂钟都停在下午五点,像一个忘了上发条的沉默旁观者。

他不是没习惯过一个人。

从母亲调去省城、父亲封闭如壳、独自在考试中年年攀登第一名的阶梯——他的孤独,从来不是环境赋予的,是命里注定的格式。

但那一刻,在这首歌的旋律中,他忽然冒出一个从未认真想过的问题:

“这首歌……为什么和我名字这么像?”

星遥。

一个“星”,一个“遥”。

仿佛从命名开始,他就被赋予了某种“抬头望天、不能落地”的气质。

“要找天边的星……”

可谁在找星?

又是谁,是被找的那颗?

他轻轻翻身,望着天花板,嘴里呢喃:

“我……是不是就是那个注定要‘离开地球’的人?”

这是在系统显影那天,他在自己“未来的火星研究站”里看到的画面——

他一个人坐在灰红色星球的穹顶下,望着地球直播回传的画面,面无表情,像机械。

那画面太真实,真实得他甚至记得那里连氧气都是罐装的,连风都不吹。

而此刻,屋子里有风,有这首歌,有他自己还在呼吸的气息。

他忽然觉得:这一刻比火星更远,但更真实。

他闭上眼,轻声说:

“如果我注定是离开的那颗星……

那谁,是为我亮的?”

就在他几乎快要睡着的时候,收音机“滋啦”一声,发出不寻常的高频尖鸣,像是有什么信号穿插进来。

他立刻坐起,调转旋钮,尝试捕捉那一段频率。

耳机里忽然传出一个低频声波,如有人远远地叹了一口气:

“遥……星……遥……”

只一声,接着又是杂音。

他睁大眼,几乎不敢相信。

是巧合?是机器老化的信号跳频?还是——

另一个“他”,在某个时空回音壁上,发出了一声“你还在吗?”

他忽然意识到:

“也许我不是在找星,也许我自己,就是某个人的星。”

他握紧收音机,耳朵贴得更近,像怕错过下一次声音的来临。

窗外的夜如墨,但他的眼里,有了一点光。

因为他知道——

他不是那个“无人找寻的星”,他是某个系统、某段信号、某个存在的牵引点。

他要做的,不是远离地球,而是找到:谁,在找我。

歌曲最后一段轻轻响起,像给心事加了一道柔光边框——

如果天边有颗星为我等,愿我一生走得安稳。

冰场依旧没什么人,营业结束前的半小时,整个五楼只剩下风声、昏黄的灯光、以及乔磊与胡静并排坐着的背影。

胡静把两只手放在膝盖上,指尖交错着搓动,眼神落在远处冰面的反光上,若有若无地在回忆。

她轻声说:“那两天……我知道了一个人有多脆弱,也知道自己原来……还是挺怕死的。”

乔磊侧头看她,没说话,等她继续。

胡静笑了笑:“不是怕死的过程,是怕那种……死了也没人知道、没人来救、没人在意的死法。”

“我以前以为我自己挺看开,谁都靠不住,什么都能扛,结果后来我才发现,人是有极限的。”

她停顿了一下,又低头看着自己手指说:“所以你让我滑两圈,我是真的不想滑了。”

“我觉得很多事……都是浮云。”

“你刚开心,它就没了;你刚习惯,它就走了;你刚想靠,它就散了。”

乔磊看着她,眼神没有怜悯,只有一种同龄人的安静理解。

他低声道:“也是……有些人,终其一生,就为在浮云之间抓住一口热气。”

胡静偏头看他:“你这话……有点诗意。”

乔磊一耸肩:“我不诗意,谁诗意?”

她扑哧一笑,情绪松了一点。

他忽然又问:“你后来,怕吗?”

胡静沉默了两秒,低声说:“怕,但没办法。”

乔磊点头,又一次认真地邀请她:“要不,还是下去滑两圈?就当放空。”

胡静摇了摇头,靠在椅背上:“不滑了,今天不滑了。”

风继续吹,音乐设备已经停止播放,但这场“安静的对话”,反而比冰上的任何旋转更贴近真实的“接近”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