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都市言情 > 重回高考当状元

煤矿生活(一)(1/2)

目录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2002年3月16日,上午8:43,桐山·三号井生活区

本来计划紧张得像闯关的行动,此刻却被电视台的跟拍节奏“打乱”,变成了一次临时“煤矿生活体验课”。

乔伊一脸无奈,王昭低声吐槽:“这还是‘第二次行动’呢?这节奏是《怀旧风情录》。”

而刘小利却兴奋起来了。

他是煤矿大院子弟,桐山南井生活区长大的,从小就在澡堂门口跑着追鸡,电影院门前抢瓜子。

当主持人带着参观队伍走进生活区——

他忽然就“上线”了。

第一站:矿工电影院

老式水泥楼,放映厅门口还贴着泛黄的《大话西游》《烈火金刚》的老海报。

主持人话音刚落:“这是当年煤矿工人下班后最爱来的地方——”

刘小利立刻跟上:

“对,这电影院最多能坐300人,放电影之前大喇叭先放《东方红》,然后再来一首《涛声依旧》。”

他指着一张残破的铁座椅:

“我爸当年第一次跟我妈约会,就坐这儿——后来我才知道,是我妈先到,把后排瓜子抢空了。”

张芳一边拍照片一边笑:“你这讲解比导播还生动。”

胡静眯眼看着这一切,忽然就像回到了自己小时候——那些没有超市、没有手机的年代,有个电影院,就是浪漫的起点。

第二站:大食堂

水泥地板、铝盆铝筷、窗台还有泛黄的菜单:“炸酱面3元”、“排骨饭5.5元”、“糊涂汤1元不限量”。

主持人正要讲,刘小利抢答:

“这‘糊涂汤’其实就是大锅白菜粉条,但那时候吃一碗,赛过现在的披萨。”

“你别看这排骨饭,真正有排骨的只有每月10号,奖金发的那天。”

乔磊忍不住笑了,轻声说:“这小子,是真‘矿上人’。”

王昭半蹲在窗边拍照片,一边写日记,一边悄声说:“我第一次觉得,生活不是非要跑得快才有意义。”

第三站:集体商店

货架上摆着的是红梅牙膏、大白兔奶糖、步步高收音机、小霸王游戏机……

主持人语速刚快一点,刘小利就插播:

“那一排——是记忆区。”

“你要是小时候抢到一个‘电子表’,开学就是小霸王。”

“还有这挂历——厂长办公室标配,老鹰盘旋+一行金字‘努力今日成就明天’。”

乔伊站在窗外,望着这个还保留着煤矿原貌的生活区。

她第一次从一个“外来人”的视角,感受到:一个矿,不只是工作地点,它曾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,是一代人生活的全部。

陈树推了推耳机,说了一句让所有人安静下来的话:

“我爸失踪前,就常带我来这家商店——买那种‘两毛钱一个’的汽水。”

他抬头看天,语气平淡却深:

“我现在还能记得,那汽水是荔枝味的。”

乔伊低下头,看着吊坠,轻轻握住。

王昭轻声说:“这地方……有点让人不舍得快进。”

胡静则点燃一支烟,靠在商店门口的栏杆上,说:

“你们知道嘛,在那个年代,没手机、没网,家属区的广播一响,就是整个矿区的‘世界新闻’。”

“那广播一说‘今晚停水’,一群人立刻扛桶冲出门。”

大家哄笑,刘小利摇头感叹:

“那个年代吧,虽然穷,但人都知道怎么笑。”

镜头扫过众人站在生活区主街上,头顶是老旧广播的铁喇叭,突然一阵电流声响起:

“——今日气温零下三度,请各班组注意通风巡查,欢迎桐山二中学生团队来我矿调研——”

乔磊望着铁喇叭,轻声说:

“这广播声,一响就是20年。”

陈树握了握“树一号”,表情从感性恢复冷静:

“信号开始稳定。我们该出发了。”

生活区的回忆是暖的,但Ω的任务是冷的。

他们知道,这段插曲,像一杯泡得刚刚好的茶。苦里带甘,甘中带暖。

如果你穿越回那时的桐山矿区,你不会先看到矿井,而是先看到一排排错落不齐、红砖黄瓦的小房子,挤在山脚、围在井口边。

这些房子有些是厂里统一建的单元楼,但更多的,是工人自己一砖一瓦砌出来的:砖墙、石头墙、甚至还有土夯的,屋顶是石棉瓦、石板、或者捡来的木材拼成的。

家里大多没有自来水,厨房和厕所通常建在屋外,冬天水管冻住了,就得去院子里砸冰,再烧水。

家里烧的是煤——自家拉回来的。炉子是铁皮炉子,一头接烟囱,一头压着炒菜锅。

每户人家,厨房是烟火味最重的地方。

每天早上五六点,天刚蒙蒙亮,街道上就会响起一片“咔咔”的切菜声,锅碗瓢盆的碰撞声,和男人咳嗽着点烟的低沉声。

家家户户都在烧火做饭,炒白菜、煮面条、炸馒头片、蒸窝头……油烟混着煤烟,热气腾腾。

门前的小柴火堆、煤堆、冬天晾晒的萝卜干与辣椒,就是这个小社会的“风景线”。

生活区主干道上,电线杆子林立,而广播喇叭挂在最上头。

那喇叭不是为了美观,而是真正意义上的“全区信息发布中心”。

每天早上七点整,准时响起:

“——现在播报矿区天气,今日气温零下五度,白班各队组准时集合……请家属区注意防火用电……”

“——音乐时间,到现在为止播放《冬天里的一把火》……播主:老徐。”

那喇叭是“信息源”,是“早安闹钟”,更是“人情放送器”。

谁家孩子高考考好了,广播表扬;谁家小两口吵架闹得大了,广播提醒;谁家老人过世了,广播也会柔声说一句:

“请矿工朋友今日路过东区二巷时放轻脚步……”

每到饭点,广播停,巷子里响起脚步声和碗筷碰撞声。

一家人围着土炕吃饭,电视只有一台黑白的《黄河新闻》或者正播放《三国演义》。

而晚饭之后,真正的热闹才开始。

小孩在街上玩滚铁环、跳皮筋、掷沙包,男孩子骑着小凤凰自行车,在巷子里追逐。

而女人们拿着凳子,坐在门口一排聊家常:“你儿子今年考啥中专?”、“听说东山煤井下个月又涨补贴了……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