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次出发前(二)(2/2)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“这次,你们两个组合——就是那唯一的‘观测者’。”
刘小利举手:“那我们其他人是不是就是护送这俩技术宅的‘战斗型快递员’?”
王昭白他一眼:“你只要保证他俩不走神,你就立功了。”
乔磊低声道:
“不只是送他们进去。”
“我们所有人都要在Ω系统内保持协同运动轨迹——这是干涉波稳定的前提。”
胡静点着桌面:
“就像是我们八个人的‘存在状态’本身,也是这场干涉的参数之一。”
张芳在行动计划表上写下一行字:“2002.03.16目标:复位”
乔伊看着众人,声音不高,却带着一股前所未有的清晰:
“如果我们成功,那一天就会从‘死循环’中退出,恢复它原本属于的时间位置。”
“Ω‘预启动’,就不会再失败。”
“那一刻,我才能归位,星遥才能留下,陈叔叔才可能回来——而你们的命运,也会回归可选状态。”
她缓缓念出:“这不是为了改未来,是为了让现在,不再注定。”
窗外,风吹过矿区的老铁轨,
八人无声地将各自文件、设备、记录合上,动作一致。
乔伊看了看表,轻声说:“距离出发,还有7小时整。”
2002年3月16日,清晨8:00,桐山·三号井区外围
空气中带着一股煤灰味和前夜未散的雾气。天刚放亮,地上残雪还没完全化干,脚踩下去“嘎吱”一声,像踩进一个被时间封印过的故事里。
乔伊刚刚举起对讲机,语气沉稳——
“Ω第二次行动——现在开始。”
她的声音刚落,全队默契地调整装备——
陈树打开“树一号”,调频;
马星遥打开纸质地图与电磁结构图;
王昭检查对讲通话清晰度;
刘小利正把口香糖藏回鞋垫里;
张芳掏出速记本;
胡静低头看表,对时间做精密标记;
乔磊拎着工具包,最后确认井道开口通行无阻。
一切动作流畅,节奏稳健,所有人都专注、安静。
直到——
“各位观众!这里是桐山早新闻!我们现在位于三号井口,今天是‘矿区旧线保护工程’开放日,有大量市民和教育机构在参观,我们把镜头切到现场——”
广播声突兀插入,一道探访摄影机镜头就“啪”地扫过了他们一行人。
所有人僵住。
乔伊还保持着举着对讲的动作,嘴角一抽。
王昭本能反应,立刻向前迎了上去。
她冷静地对镜头微笑:“我们是桐山二中高三学生,来进行一次‘课题实践走访’,今天主要调研的是矿区安全与井下工人历史。”
摄影师:“你们看起来不像普通中学生,这设备、这装扮?”
王昭微笑依旧:“我们学校比较先进,有‘模拟实践课’,为了让学生了解实业环境与科学结合的现实困境。”
刘小利迅速补刀,笑得像个年会主持人:
“还有体验环节哦!等会要模拟煤车轨道定位!我还负责‘井下广播’主持呢!”
镜头转开时,队伍已经慌得不行,乔磊小声骂道:
“谁他娘说今天有开放日?这不是保密行动吗?”
胡静立刻翻出她提前从矿区负责人那儿拿到的纸质批条:“不对,这个批条上写的‘封闭施工’,有人临时加了媒体!”
乔伊咬着嘴唇,低头看吊坠。它此刻轻轻震动了一下。她心头猛地一紧。
她知道,这不是设备被打断的信号——
而是被“观测者”发现了。
电视画面投影·城郊空房内·清晨8:11
光线昏暗,陈旧的老式电视机屏幕闪烁,信号雪花偶尔干扰。
画面中正好切入王昭接受采访的瞬间,镜头从她身后掠过马星遥的左手手表,以及乔伊胸前挂着的银色吊坠。
就在那一瞬,屏幕下方的量子反馈仪“哔哔哔”急促闪红——
镜头前,一个穿黑风衣、戴墨镜的男人缓缓站起身。
他的动作极轻,仿佛怕自己“擦破”了空气。
他低声念出一句话,像是在和空气里的系统对话:
“……果然……她真的来了。”
他望向屏幕,眼神复杂:
“而他们……要重新启动。”
他声音压低,语气第一次显得急迫:
“不……不能让他们这么做……不然我就……”
“我就会……被偏轨锁死。”
他看向角落,一台老旧录音机静静躺着,他伸出手,手指轻轻触到开关。
下一秒,录音机中传来——
“Ω系统观测者通道开启……你无法参与,但你仍能指引。”
他苦笑。
是的。他不能动。不能说。不能出现。
但——他可以“引导”。
他伸手调了一个旋钮。
屏幕闪了一下,远处的“树一号”突然捕捉到了一道微弱电波。
陈树立刻抬头:“有干扰信号!不是环境波动,是——是人为干涉频率!”
乔伊一愣,低声说:
“他在看我们。”
王昭:“谁?”
乔伊缓缓回答:
“墨镜男。我们看不到他,但他在。”
刘小利看着镜头还在转,忍不住:“那他现在看到的,是不是我刚才的演讲?”
王昭:“你那叫演讲?顶多是防事故广播词。”
陈树冷着脸:“你们能不能别搞笑,量子信号都快穿透了……”
乔磊背着工具包:“别废话了,趁媒体没进井道,咱们马上转入A通道。”
乔伊回过神,对讲一开,声音果断:
“Ω第二次行动,正式切入状态——启动逃离观察段,五分钟内进入井底b通道。”
全员答:“收到。”
而在暗处,那个不能行动的男人靠着电视屏幕,默默重复一串信号:“别失败了……这一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