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28)这个世界我们彼此选中——不是因为天命,而是愿意走一段不确定的路(2/2)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众人笑成一团,气氛这才真的松下来。
这顿火锅,不是什么秘密会议,也不是誓师大会。只是六个少年,在一锅沸腾的辣汤和热气里,安静地把彼此放进了一段共同的青春旅程里。
动机不同,但目标一致。
而乔伊,看着这一圈熟悉的脸,忽然觉得——她也终于开始真正地“属于”这个地方了。
“说起来……”刘小利忽然眼睛一亮,拿筷子往桌上一拍,油星溅了一点,“咱们现在不是正式合体了吗?怎么着也得起个名儿吧?”
“六个人,六种风格,要是哪天真成了新闻人物,卡梅隆非得拍我们。”
陈树笑岔气:“你脑子是不是录像厅的电视看多了?”
王昭拿勺子点了他一下:“你少抢风头,先起个靠谱点的名儿。”
乔伊笑了:“说吧,刘导演,起个名,给我们配上片头曲。”
刘小利一本正经地思考:“得有气势,又不土,要能上口还得带点未来感。”
“‘六维突击队’?”他说完立刻遭遇张芳秒回:“太中二。”
“‘六道时空’?”马星遥也提了一个。
王昭歪头:“听着像哪个仙侠手游。”
“‘六根不净’?”陈树眼神一闪。
“……你吃火锅吃傻了吧?”刘小利表情都绿了。
乔伊也笑弯了腰:“那……叫‘六星战队’?”
张芳认真点头:“还行。”
“挺有纪念意义。”陈树说。
“有种‘咱们就是主角’的味儿。”刘小利总结。
正当大家笑闹不休时,包间门忽然被轻轻推开。
胡静提着两盒布丁站在门口,歪头看着他们。
“我才下完实验室,怎么你们已经开吃第三锅了?”
“我们在讨论队名。”乔伊笑着解释。
胡静走进来,放下甜点:“那我来听听?我也是你们的‘见证人’。”
桌上又是一阵哄笑。
那个下午,火锅吃完了,汤底见了底,饭票快用完了,时间却仿佛多出了好几个小时。
青春的热气,在那一刻,不为成绩,不为未来,只为眼前这个热腾腾的“我们”,翻滚着、盛开着。
他们不知道这一顿火锅之后,生活会不会起变化。但他们知道:
从那天起,他们不是一个人要去面对未知。
是六个人,一起走进生活的下一场考试。
刘小利眼尖,一下站起来:“等一下——不对啊!”
“我们不是六个了!”他一指胡静,眼睛发亮:“七个!胡静姐也得算上!”
“你帮我们分析过资料,熬过夜粥,改过模拟卷——你是我们的大脑后援部部长!”
胡静笑着摇头:“你们这队,是谁写的剧本啊?”
陈树拍拍旁边空椅子:“来都来了,别装清高。”
王昭也笑:“能管得住我们吃烧烤不闹翻的‘成年人’,必须入队。”
张芳认真道:“她分析比我们冷静多了。”
乔伊点头:“她也比我先看懂马星遥的表情。”
刘小利兴奋得转了个圈:“那改!‘七曜小队’怎么样?有点神秘感,还不土。”
“七曜?你是天天看星座杂志吧?”陈树一边吃毛肚一边笑。
“‘七能小分队’?”乔伊试探。
王昭咬筷子想了想:“像卡通片。”
“‘七人侦录组’?”张芳一出口,气氛一顿。
“这个……有点像正经项目。”马星遥轻轻点头。
就在大家七嘴八舌快讨论出个样子时,刘小利忽然一拍脑门:“哎?不对啊——咱不是七个!”
众人:“???”
刘小利认真举手:“乔磊哥啊!他一定得算一个吧!”
“你想啊,将来真有大事发生,谁去跟校领导谈?谁能一张脸坐稳谈判桌?谁能出面解决‘社会关系’?”
“我们这队,要是没有一个像样的大人压阵,说出去也太儿戏了吧!”
这下连胡静都没绷住,笑出了声。
王昭:“你是想凑八仙过海是吧?”
张芳淡淡地接:“或者八级地震应急小队?”
陈树笑歪了:“还是‘八块钱小火锅俱乐部’?”
刘小利正要继续发挥,被乔伊伸手打断:“你要是再多加人——”
王昭立刻接上:“我们就把你刘小利踢出去。”
众人笑成一团。
马星遥低头轻笑,张芳嘴角也微微翘起。
刘小利抱着椅背装可怜:“我这不是为咱们队谋长远嘛!人多力量大!”
乔伊抿着笑看他,语气温柔:“就算有八个人,也就你一个刘小利。”
陈树点头:“这个位子,没人能替。”
火锅吃到最后,汤底见了底,空气里都是红油香气,手指沾了点麻,眼角沾了点笑。
他们坐在那张铁皮桌边,一个个脸被热气熏得通红,却没一个人想提前离开。
队名可能还没想好,但这顿火锅,已经把他们煮成了同一口锅里的料。
他们不是被选中的“主角”,也不是谁编排的“故事线”。
他们是——彼此选中的人。
这个世界有太多不确定,但这一桌少年少女,至少能确定:再远的将来,也会记得这顿火锅的滋味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【2045年·乔伊访谈·那场火锅之后,我们成了“六+二”】
乔伊坐在窗边的单人椅上,穿着浅灰色的针织衫,阳光落在她肩头,她神情温和,语气像说一个老故事。
“那顿火锅啊……现在回想起来,真的挺妙。”她轻笑了一声,眼角的细纹跟着动了动,“其实后来我们加了乔磊、胡静……但本质上还是我们六个,六个十七岁的少年。”
她顿了顿,像在回味那顿饭的热气。
“我后来给这支队伍起名字的时候,心里最准确的称呼不是‘六星’,也不是‘七曜’,更不是刘小利那些五花八门的提议。”她笑着摇头,“我心里一直叫它:‘六加二’。”
“‘六’是我们六个高中生,不完美,也没准备好,可那时候的热情是真挚的,不怕丢脸,也不怕失败;‘二’是乔磊和胡静,一个是负责照应现实的‘大人’,一个是我们在理性边缘拉线的姐姐。他们不是主角,但没有他们,也成不了完整的我们。”
乔伊沉默了一会儿,手指在茶杯边沿轻轻摩挲。
“其实,后来我们经历了很多事,比那天吃火锅更疯狂的多。去过废弃井口、查过档案、吵过架、也笑过疯。可我一直记得的,是火锅那天那种心照不宣的默契——就像我们在那张桌上,把彼此端出来、热一热、熟一点。”
“你知道吗?”她忽然转头看我,语气认真了些,“一个人真正把自己放到一段关系里,不是靠共同目标,不是靠契约,而是靠:你愿不愿意为这群人,把自己的时间、热情、甚至理想挪一点出来。”
我点点头,又问:“那你觉得后来你们还能坚持,是因为这些人一直没变吗?”
乔伊微笑着说:“不是他们没变,是他们始终没有忘了,那个锅里有谁。”
“哪怕后来人生各奔东西,有人走得远,有人退场了,甚至有人……我们再也没联系,但那段时间,是我生命里最有味道的一段。”
她停了片刻,像是把那些名字都在心里走了一遍。
然后她轻轻说了一句:“火锅这东西,就是好料加热气。青春也是。”
阳光正好,她望着窗外的天,说不清是在想谁,也可能只是回味那顿热腾腾的青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