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9)穿越频率的光——在记忆与信号之间,我们终将重逢(2/2)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——王江海。
乔磊的直接上司,也是桐林集团的创始人,如今整个商厦的实际掌控人。
也是当年实验的最终拍板者。
他轻轻把文件一页页拍照后,重新装进信封,夹在一本《会计准则应用解读》和几叠无关紧要的报表之间,塞进办公桌底部的隐藏抽屉。
做完这一切,他没有再回头看一眼,只是静静坐回椅子,看着窗外沉沉的桐山夜景。
他的影子投在柜门上,瘦高而安静,像一根旧矿柱——曾经被埋在井下,如今重新站了起来。
【笔记本·最后一页】
乔磊抽出随身笔记本,翻到最后一页,在角落写下两个词:
陈正,Ω。
写到“624”时,他的钢笔一顿,笔尖在纸面上扎出一个小洞。
他脑中一闪而过——晚饭时妹妹脖子上的那枚吊坠,在他调试无线电接收器那刻,泛起了一道幽蓝的光。
他想起自己桌边那块电子钟。
那一刻,数字短暂错乱了一秒——4:26。
624和 426。
像是镜子里的两组号码,互相对望。
乔磊盯着这两个数字,忽然意识到:
这可能不是误差,而是回应。
是两个世界之间,某种信号上的碰头。
他站起身,衣角掠过地砖的细响中,桌上那份封存报告的边角被风轻轻掀起。
像是一封没来得及寄出的旧信,准备被再次打开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【2045年·乔伊访谈·关于吊坠、Ω与石尽】
我问乔伊:“你还记得那顿饭吗?你哥请你吃小炒肉那晚。”
她点点头,眼神温柔下来。
“当然记得。来顺饭店,靠窗那张桌子,吊扇吱吱响,墙上还贴着褪色的‘讲文明树新风’标语。”
我笑了:“那晚你哥和陈树其实都怪怪的吧?”
乔伊眨了一下眼睛:“你也发现了?”
我说:“不止我。你不是也感觉到了?”
她点点头,然后说出一句话:
“其实……他们那时都在调查Ω-实验的事情,而我那时候完全不知道。”
她顿了一下,轻轻碰了碰脖子上的吊坠,那枚在很多段故事中微微发亮的项链,如今依然挂在她脖子上。
“那个吊坠,后来我们才知道,它在‘实验残响’的范围内会震动。也就是说——只要周围出现过Ω实验相关的人员、设备或数据波动,它就会感应。”
“所以,那晚吃饭时,它微微发热,其实……乔磊和陈树都刚好靠近了这个‘频率’。”
我一怔:“那你什么时候才搞明白它的?”
乔伊看着手中的茶杯,语气有些出神:
“是我读博的第一天。导师把这枚吊坠放在我面前,说——‘你得学会读取这个’。”
“我们做了一系列检测,想找出吊坠的成分。可直到今天,2045年了,我们依旧无法确定它的组成元素。”
“它不属于地球已知元素表。用常规仪器扫描,它的原子轨迹不稳定,像是不断在‘微修复’。”
我惊讶:“微修复?”
她点头,眼神带点科学家特有的清明:
“Ω装置的核心特征其实不是跨时空传输,而是稳定穿越后产生的‘误差修复能力’。”
“比如当年石尽在启动Ω时,把‘执行频段’从426输错成了624。”
“系统没有直接报错,而是……不断提示纠偏。”
“这个吊坠,就是系统送给‘偏差变量’的补偿装置。”
我忽然反应过来:“所以你当年其实是被误拽进去的?”
乔伊点头,却笑着说:“误拽进去,但也不是偶然。因为系统发现了我有‘可修复性’。”
我皱眉:“那……石尽呢?他搞错了启动码,那人后来去哪了?”
她扬起眉毛,似笑非笑地说:
“嘿,那家伙——因为操作失误,被系统从‘执行者’降级成A级观测员。”
我惊讶:“降级观测员?所以他还在?”
“当然。”她抿一口茶,语气有点像在讲别人家的八卦,“他现在挂在‘Ω观测局’,职位名叫:‘非干预型临界观察人’。”
“也就是说——他能看见我们所有人,知道我们做的每一个选择,但基本不能插手。”
“不能干预?”我重复。
乔伊点点头,表情认真:
“他只能记录,不能出声。系统惩罚机制里最重的一条,就是:知全局、无话语权。”
“有时候我也觉得,这对石尽来说比调职还残酷。”
“一个习惯‘推动剧情’的人,突然变成‘只许旁观’,你说多憋屈。”
我忍不住笑:“那他现在在看我们对话?”
“说不定。”乔伊眨了下眼,“不过他如果听见你说‘青春小说不该讲哲理’那句,估计气得又要申请调频权限了。”
我看着她笑着说话的样子,忽然心头一热。
吊坠微光闪动的那些年,她并不知道它是什么,却已经开始用自己的方式,在不同频率间,接收、翻译、适应,直到回归。
那不是系统安排的“功能执行”。
那是一个人,在没有说明书的前提下,自我修复了整段青春路径。
我终于忍不住问出那个问题:
“那……陈正去哪儿了?陈树,后来找到他了吗?”
乔伊听见这个问题,眼神一下沉了下来。
她没有立刻回答,只是静静地把手边的论文往前推了推。
灯光打在那张纸上,标题清晰可见:《量子时空论证中的主观性与状态观测——基于Ω实验遗留模型的补充研究》。
她的手指落在标题下方某一段,语气低了一些:
“陈正,在Ω启动后五分钟,被系统改编为b级观测者。”
我一怔:“比石尽还……低级?”
她点点头,脸上的表情,是一种罕见的沉静和疼惜交织。
“石尽还能看,还能记录,但陈正……他不能说,不能看,只能感知。”
“他每天唯一能做的,就是——为陈树祈祷。”
我愣住。
“祈祷?”
“是的。”乔伊点头,语气平缓得像在描述一件天气变凉的小事。
“在那个‘状态层’,他每天只能执行一个行为。就是感应到陈树之后,默默地,为他送出一次‘低频稳定波’。”
“一天一次。365天,就是365次。”
“他自己都不再知道这是‘祈祷’,只是那个状态被设定为——‘为子代发送持续性守护’。”
我几乎要说不出话来。
“那……他在哪?”
乔伊顿了顿。
“你问‘在哪’已经不太准确了。”
“更准确的说法是——他处于另一个‘状态’。”
我迟疑:“你是说……另一个时空?”
“也可以这么说。”她点头,“但2044年诺贝尔奖得主在那篇论文里提出了新解释——我们过去理解的‘时空’其实是一种过时的三维语言。”
“真正更贴近Ω系统的是‘状态层叠理论’。”
她转向我,眼神比刚才更亮了一些:
“有些人不是‘消失’,而是被嵌入另一个观测层里,继续存在、持续感知、缓慢影响——只是我们在这个维度,看不到而已。”
我低声说:“所以,陈树那边,后来——”
她抬手打断我,笑了笑。
“别急。这个,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清的。”
“陈树的故事,有点绕。”
“包括你问马翔的事……他和‘另一个自己’换了位置。”
我怔住:“换……位置?”
她点点头,语气依旧不重,但有种慢慢揭开的感觉:
“马翔,在矿难前后的一个‘时间拐点’里,与另一个时空的自己,做了一次不对等交换。”
“就像你翻到一张纸的背面,却发现上面写的是另一个版本的你。”
“一个留在现实轨道上,继续沉默、继续‘人设’;另一个,被卷入系统逻辑里,开始试图找出真相。”
她说到这里,眼神不再看我,而是落在桌上的那篇论文上。
我也看了过去。
《量子时空论证:感知即坐标》。
落款时间:2044年12月。
她指着那一段读道:
“个体的存在,不再是被时间定位的点,
而是被关系与观察者反复确认的‘状态函数’。”
“所以他们都还在。”乔伊轻轻说。
“只是我们不是每天都能‘调频’对上他们。”
我静了一会,忽然说:“你觉得他们孤单吗?”
乔伊沉默了好几秒,然后轻声答:
“有一点。”
“但更大的可能是——他们从来不觉得自己是消失了。”
“他们只是在守着一个‘等频点’,等着我们哪一天,能听清楚。”
我老实承认:“说真的,乔伊,这些你讲的状态层、观测函数、维度耦合……听得我脑壳有点疼。”
乔伊笑了,神情却特别认真:“以后这些都会变成常识的,就像我们小时候学‘牛顿第一定律’那样,最开始听着很难,后来不就变成课本第一页了嘛。”
她说着,从包里拿出一张照片,递给我。
“送你一张,我们那一代的合照。八个人。”
我小心接过,看清楚照片里的人时,心跳竟然微微一顿。
乔伊、马星遥、陈树、张芳、王昭、刘小利——这六个我熟得不能再熟。
但还有两个。
一个是乔磊,站在角落里,还是那件旧衬衫,眼神一如既往地淡定沉稳。
另一个,是胡静——桐林商厦的业务经理。
我有点惊讶:“胡静……她也在?”
乔伊点点头:“嗯。”
我拿着照片看了一会,忽然有点皱眉:“这角色……太多了。”
“人物越多,关系越复杂,剧情结构就越难写。每一个人都要有完整弧线,这真的挺考验笔力的。”
乔伊看着我,忽然笑得有点意味深长。
“你的担心多余了。”她轻声说。
我愣了一下:“为什么?”
她一边收起茶杯,一边说:
“因为你后来写完了。”
“这本小说被写成了一个系列,还被编进教材,最后你因为这个系列——拿了诺贝尔文学奖。”
我瞪大眼睛:“啊?你咋知道的?”
她歪着头,嘴角扬起一个浅浅的笑:
“你不知道我是谁吗?”
我愣住。
她没继续解释,只是站起身,走到窗边,光线刚好落在她身后,把她整个人包裹得像一页静静翻开的旧书。
照片上的八个人,在阳光下微微泛白。
我盯着那张照片看了很久,脑子却飘到另一个地方。
也许真的有那么一个时空,我的笔已经写到结尾,我的角色都已经被读者记住,而我,坐在领奖台上,面对台下闪光灯的那一刻,脑中浮现的不是句子,而是——
这些人。
他们在一个秋天的课堂上写黑板报,在傍晚的食堂门口打闹,在广播站门前借口等人,其实在等一句“你还好吗”。
他们的青春曾短暂交会,又各自散开,却被我——被一个记录者,用文字重新连回。
我轻轻把照片装进信封,小心合上采访本。
“乔伊。”
她回头,眼神清澈。
我笑了笑:“你说的是真的吧?”
她眨了一下眼,像是用全世界最肯定的语气,却只说了一句轻得不能再轻的话:
“你已经开始写,就已经是真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