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都市言情 > 重回高考当状元

(6)剧本之外——在青春的坐标系里,没有谁是局外人(1/2)

目录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【【【王昭 vs张芳】】】

桐山二中的食堂,一如既往地热闹。

油烟味、饭菜香、洗碗水混着消毒液的味道充斥着每个角落,连空气都是“咸口”的。

十几张铁皮圆桌东倒西歪地站着,学生们端着饭盒围在一圈,热闹得像春游前夜的寝室。

饭票换饭、站着吃、不配汤是常态,吃饭比拼的是速度和站位,谁抢到门口那桌谁就是今天的“食堂c位”。

乔伊捏着几张皱巴巴的饭票站在角落,有些不知所措。汤洒在校服袖口上,饭盒还没找到安稳的落脚点。她皱了皱眉,低头擦了擦新买的白鞋——已经蹭上两道油渍。

这时,一个声音从食堂一侧传来——

“乔伊。”

声音不大,却意外清晰。

她抬头,就看到张芳穿过人群走来。

那种步伐——不快,但稳。像每一步都踩在一格格稿纸上。

她没带饭,只夹着一本卷子,像刚从教研室出来。

“石老师让我帮你补课。最近几节课你可能没完全跟上。”

她说这话时,语气平稳得像在报数学公式,但语气里并不冷漠,是一种认真,不带讨好,也不带高姿态。

“谢谢……”乔伊刚张口,话还没说完,另一头的食堂突然安静了一瞬。

“哟,我们全班第一也来食堂啊?”

这声音,软糯中带着一丝甜,但又不知怎么的,让人听着心里有点“咯噔”。

乔伊不用看就知道是谁——王昭。

王昭穿着改过版型的校服,白球鞋干净得发亮,袖口卷起到小臂,戴着一条细细的银手链。她的笑容很淡,却精准地控制了场上的气氛。

她端着饭盒慢慢走来,走到张芳对面站住,语气轻飘飘的:“你们聊得挺认真呀。”

张芳没看她,只是继续用筷子扒拉着饭菜:“讲题。”

王昭轻轻一笑,像是听见了什么好笑的事:“真好,有人讲题,进步快。”

“你不缺人。”张芳抬起眼,语气依旧平和,但语速稍快了一点点。

那种“你我心知肚明”的火药味,随着这两句话,在食堂空气中缓缓扩散。

王昭的笑容没变,但眼里像多了一丝不耐。她看了乔伊一眼,语气仍旧温柔:“要不我也一起来复习复习?最近有几道题我也不是太懂。”

张芳没有看她,只淡淡道:“函数题,不难。”

两人隔着饭盒对峙,像下一秒就能掷骰子对弈。乔伊站在中间,感觉自己像是误入了某场早有剧本的对话。

就在气氛有点尴尬的时候,吴玲玲提着饭盒挤了过来。

“小乔你是不知道,她俩从初中就这样了。一个文理双全,一个演讲比赛场场拿奖。年年期末榜单,你追我赶——谁都不服谁。”

张芳没说话,但筷子顿了一下。

吴玲玲压低声音:“以前张芳每次拿第一,王昭就会在黑板报写两页散文;王昭拿第一,张芳就默不作声地把题解印成小册子贴全班。”

乔伊忍不住低声问:“那……她们关系好不好?”

吴玲玲笑了笑:“你觉得呢?也不算差。也不是朋友。”

“她们啊——就是互为对手。”

乔伊回头看她们。

一个表面淡然、内里锋利;一个明艳外放、步步为营。

她忽然想到一句话:

“少年时代的对手,有时候比朋友更懂你。”

这顿饭,没聊题,也没真正吃几口。

但这场“复习与非复习”的午间小剧场,乔伊从此记住了。

张芳转向乔伊,语气恢复了一贯的平稳,却比以往多了一丝认真。

“下午自习,我帮你梳理一下三角函数。”

“你落下的部分,不难补。”

她说话的方式跟她的人一样——不多余,不温柔,但有力,就像数学题里那道直线,干净、直接。

乔伊看着她,有点发愣。

她以为张芳是那种冷静又孤傲的“学霸式墙体”,不太会跟人主动开口。但此刻,她的话语像一根细线,悄悄把乔伊从饭票和菜汤的尴尬中拉出来。

突然,她觉得手里的饭盒没那么沉了。

她轻轻点头:“好,谢谢你。”

张芳“嗯”了一声,像是默认,又像是提醒,不多说也不少说。她低头继续扒饭,一点不浪费,节奏像每次她翻题时的笔尖。

乔伊没来得及多感慨,就听见一阵熟悉的窸窣声——吴玲玲又凑近了。

这个总能在最微妙的空隙里穿梭的小喇叭,此刻嘴角挂着一丝神秘得不能再明显的表情,声音压得极低:

“你知道马星遥吧?”

乔伊一怔,差点把饭盒磕到桌沿。

“他最近,好像……总找你。”

吴玲玲拖长尾音,笑得像知道点什么的小狐狸。

马星遥。这三个字像被轻轻地投进了乔伊脑海,一圈圈晕开。

确实,上次在图书馆,是他帮她从高处拿书;还有上周的物理课,明明是随机提问,他却隔了整排座位递来演算纸。

但——这就叫“总找她”了吗?

乔伊脸有些发烫,她刚想开口否认点什么,却突然对上张芳的目光。

那是一种不带情绪的注视。

不是嫉妒,也不是挑剔,而是……一种静静的提醒。

乔伊仿佛听懂了那眼神说的话:别被话题带着跑了。做回你自己就好。

她默默把快要冲出口的“没有的事”吞了回去。

而吴玲玲倒是没继续追问,她一向只是点到即止,把水搅动,然后迅速退场,留下漩涡让人自己体会。

这时,食堂的铃声响起。

哐哐哐——像谁在用铁尺敲打铁皮水管,生硬地切断了这场微妙的午餐对话。

人群开始散开,学生们三三两两往教室方向走,空气里的饭菜味逐渐被风带走,只留下噪杂的拖鞋声和几个打闹的笑声。

乔伊站在人流里,一时走神。

张芳刚刚那句“我帮你补课”,王昭那句温柔里藏着锋芒的“进步快”,吴玲玲那句“他总找你”……全都像一根根看不见的线,从不同方向拽着她,叫她分不清哪根才是真正的自己该握住的。

她抬头,看着前方张芳的背影,步子稳、背挺,像她做题时的笔划一样不拖泥带水。

再回头看,王昭已被一群女生围住,笑容从容,神情淡定,像她天生就属于那个最热闹的中心。

而乔伊——站在两人之间。

【2045年·作者访谈录·节选】

我问乔伊:“那张芳后来真给你补过课吗?”

她先是轻轻笑了一声,眼角的皱纹随着记忆微微颤了颤:“没有啦,哪有什么真补课。都是石老师安排的,张芳那人又太‘规范’,不敢当面拒绝,也不好真的凑太近,毕竟那时候我刚来——王昭就在一旁看着呢。”

她的语气轻描淡写,但我能感觉到,那一瞬间的食堂场景,在她脑海里,一直都很清晰。

“高中那点知识对我……太简单了。”她笑着摇头,“函数?物理?那些课本我大概六年级就能背下来。”

“那你为什么还坐在那里?听她讲?”

“不是为了学习啊。”乔伊看着窗外,光落在她眼睛上,她笑意柔和了些,“我就觉得——女人之间那种表面温和、背后较劲的氛围啊……有意思。”

“你是说她和王昭?”

“嗯。”她点点头,“那种气氛很妙。你说她俩有啥深仇大恨?也没有。但就是从初中开始,就较着劲,一个年级第一,一个文艺委员;一个卷到凌晨,一个美到发光;一个安静当代表,一个永远话语权在手……那种斗争不是撕破脸的吵,而是彼此心照不宣的较劲。”

“像什么?”

“像两只漂亮的猫。看似互不干扰,其实哪一只更优雅、哪一只得宠,全班都看得见。”

我笑了:“那她们后来和好了没?”

“哼。”乔伊笑出了声,“怎么可能?你知道吗?直到现在——2045年了啊,她们俩还是会暗暗较劲。”

“你说的是吃饭坐哪桌?谁先发言?”

“对,还有穿啥、带啥......”乔伊眼睛弯了起来,“表面上是‘咱们老同学多年不见’,背地里就是‘老娘看看你今天状态好不好’。”

“那你觉得她们,是真的没放下?还是习惯了?”

乔伊沉默了几秒,低声说:“青春留下的胜负欲,是最难放下的东西。”

“我们以为毕业就结束了,其实只是换了个赛道继续比。”

我笑着点头:“你说得对。很多人,三十岁以后没再和老同学见面,不是没时间,是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‘输了’。”

乔伊又喝了一口水,手指轻敲着桌沿,像是回忆里又飘出点烟雾似的,说:

“其实那个年纪,不是为了赢谁,也不是为了输不起。”

“是怕自己不够好,被人看穿;怕你努力的样子,被说成装;怕你软弱的那一面,被看笑话。”

我说:“那你后来还和她们两个走得近吗?”

“都不远。”她想了想,“我不属于哪个阵营。但我都站过身边。她们也都曾,是我在那个城市里,仅存的熟悉。”

我点点头,随口问:“那你们这群人,最后谁混得最好?”

她想了想:“混得最好的......”

她没回答。

乔伊把水杯合上,整了整围巾,像是这一段访谈就到这儿了。

她站起身时说了一句:

“你要写,就写这些琐碎事吧。别老想着主线、高潮、结构——人生哪有那么多戏剧张力。”

“青春的魅力,不是那些我们记得的场面,而是那些我们以为已经忘了的细节。”

而我低下头,把她刚才说的那句话,写进了我的笔记本——

“青春留下的胜负欲,是最难放下的东西。”

【乔伊&马星遥】那节数学课

那天下午阳光很好。

教室的窗子半开着,阳光斜着照进来,在课桌上铺出一格一格明暗交错的光线。像哪种老照片里熟悉的校园角落。

马星遥在翻找圆规。他的三角板敲出“咔哒”一声,整张桌子响了两下,还是没找到那支不知去哪的圆规。

他皱了皱眉,环顾一圈,视线最后停在乔伊的桌子边。

她的圆规摆得很整齐,银灰色的金属壳在阳光下泛着柔光,像是某种好看的文具广告。

“乔伊,”他轻声问,“能借你圆规用一下吗?”

他的声音不大,很平静,但带点不易察觉的客气。

乔伊正咬着橡皮头算辅助线,听到这句话,抬起头来。她没多说话,直接把那支圆规递了过去。

指尖碰到那一瞬,她感觉他手背带着一点热,像刚跑完一圈操场。她没太在意,继续低头写草稿。

他轻声说了句“谢谢”,低头调试螺丝,额角短发在阳光下有点亮。

她看着他压在课本上的那杯珍珠奶茶,笑了笑,开玩笑地说:“下次再忘,就请我喝一杯。”

他也笑了,回了句:“那必须的。”

他的笑是那种不太外露的干净型,眼睛亮亮的,左脸颊那个小酒窝很浅,但刚好让人印象深刻。

他们声音都不大,连动作都很小,像是生怕打扰了这节安静的课。但这一幕,还是被第三排的王昭看到了。

她原本在描图,铅笔“啪”一声断了。

她抬起头,目光落在刚离开乔伊手背的那截指尖上,眼神静静的,却透着一点什么。

那天晚上,211宿舍出奇地安静。

乔伊刚洗完头,拎着脸盆回宿舍。塑料盆在门框上撞了一下,没听见平常的打招呼声。

空气里飘着蜂花洗发水的香气,淡淡的,但底下却沉着说不清的情绪。

从那天起,王昭像是在和她保持一种“无声的距离”。

早读时,她不再挨着坐;发作业本时,乔伊的那一本总被放在最外面;午饭时,王昭总是提前拉着宿舍那几位“主场女生”一起走,笑声清脆,但带点故意。

【第一次正面碰撞】

周四放学后,乔伊正好帮陈树拎着电工箱。

他们从理科楼后面绕出来,走到主干道转角时,王昭迎面走来。

她拎着一个文峰商场的购物袋,袋口露出一瓶资生堂洗面奶,旁边是刚买的新香水,瓶身在暮色里微微反光。

王昭冲他们笑了一下,语气很轻,却句句带刺:

“听说最近有人挺受欢迎的,文具被借得挺频繁的?”

“电焊侠现在也兼职送人下楼了?”

陈树脸色有点变,拎着工具箱的手微微一紧,铁片“哗啦”响了一下。

乔伊没说话,只是轻轻按住了他的手臂。

她没有回嘴,但她明白——

这不是吃醋,也不是情绪。

是那种说不清的对抗。像一场看不见边界的拉锯战,关于“谁更被注意”,关于“谁才是中心”。

青春期的敌意从来不需要理由,它可能藏在作业本的边角,也可能只是因为一杯奶茶递错了人。

但她很清楚——她必须留下来。

那天晚上,乔伊坐在床上,物理作业摊在腿上,窗外的风吹动蚊帐,发出“哗啦啦”的轻响。

她看着窗户上映出的自己,觉得自己像一张还没完全显影的照片。

那个年代没有微信,没有社交软件,很多情绪都藏在小动作里——

比如换掉的值日表,消失的橡皮擦,被压低语气的问候。

她忽然想起妈妈说过的一句话:

“重点中学其实就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。”

她以前不信,现在信了。

【马星遥·她们像三种不同的函数】

傍晚的阳光斜斜洒进教室,尘粒在空气中慢慢打着转,落在每个人的肩膀上,也落在马星遥的眼睛里。

他撑着下巴看向前排——乔伊、张芳、王昭,刚好三个人肩并肩,像试卷上的三个函数图形,各有各的轨迹。

乔伊安静地翻着题本,动作不快,但特别专注;张芳在演算纸上写写擦擦,一点没浪费时间;王昭侧着身跟同桌说笑,偶尔转头,也总能引起几道视线偷偷追随。

三个人,像三种完全不同的节奏。

马星遥一边转着笔,一边默默想着:

要是能建个公式,把她们的“变量”全带进去,是不是就能解开这个教室的所有谜题?

但他也知道——乔伊,根本没办法建模。

她不像张芳那样逻辑清晰,也不像王昭那样自带光圈。她更像一道你看了很久、觉得会很难的题,但真正动笔后,却又发现它静静地躺在那里,从不主动告诉你答案。

他记得她有个小动作。

每次看题时,她都会用食指在纸上无意识地画圈,像在确认一个坐标点。圈圈重叠,最后成了一团模糊的墨迹。可她不急,也不擦,就让它那样在那里,像一种默许。

有一次,她在物理课上指出老师的一个板书错误。

没高声强调,也没特意解释——只是举了下手,说:“老师,这个单位应该是焦耳,不是牛顿。”

她说得很平静,但马星遥那一刻看了她一眼——

光从窗外洒在她侧脸,她的影子落在墙上,那种“安静地发光”的感觉,他这辈子第一次见。

从那以后,他开始留意她。

看她用红色的笔改作业,看她在打铃那一刻迅速收拾桌面,也看她在别人聊天的时候,总是轻轻低下头,继续写自己的题。

她不说什么,也不想引人注意。但偏偏就是这种人,让人无法忽视。

有一节数学课,他忍不住回头看她。

刚好她也抬头,视线对上了。

那一秒,他居然有点慌。

她的眼睛不像王昭那种带笑意的明亮,也不像张芳那种波澜不惊的冷静,而是那种——你看进去了,却不知道她在想什么。

他正出神,老师点名叫他回答一道三角函数题。

“马星遥,你来。”

他下意识站起来:“π/2。”

老师点点头。

坐下时,他低头看了眼自己的草稿纸,才发现整页已经被自己画满了波线——

一波接一波,像电流,又像情绪。

他有点懊恼地揉掉那张纸,却忍不住多看了眼前排那根微微翘起的马尾辫。

【张芳·她是那种不容易被记住情绪的人】

张芳一直是班里最安静的那种人。

她的笔记干净到不像高中生写的,字像是量好格子印出来的。

每天第一个进教室,最后一个离开。连喝水、上厕所的节奏都能对得上钟表。

她不说废话,不加别人qq,不参与讨论。不是高冷——只是没必要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