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)当我醒来,已不再是我 ——在旧时光的教室里,重新演绎一段未知的人生(2/2)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就像洒出的墨水,
正在悄悄浸湿他们人生的每一页。
如果要追溯这场故事的起点,
可能不是那座矿井,不是那场事故,
而是这一间安静的教室。
高170班,
像一个被选中的“缓存夹”——
这里收集着未处理的错误、丢失的片段、需要重启的程序。
而这些少年,就是被放进这里的“数据残块”。
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被选中的,
也没人告诉他们谁是主角。
但有一件事,他们都开始感觉到了——
那种熟悉而陌生的回响,正在悄悄靠近。
【高170班·降临】
2001年9月12日·桐山二中
你有没有做过那种梦?
梦里坐在考场上,卷子题目熟得像昨天才背过,脑子清醒得吓人,可偏偏手像被冻结,怎么也提不起笔。
你急得发疯,周围翻卷声一页页响起,整个人却像被困在一个透明的罩子里,眼睁睁看着时间流走。
许欣做过。
但醒来那一刻,她意识到:梦,并没有结束。
“乔伊!站起来!”
耳边炸起一声怒喝,她猛然睁开眼,脸还贴在桌面上,口中残留着一点温热的唾液。
不是熟悉的实验台,不是整理整洁的研究室,而是一张粗糙、泛黄、带着圆珠笔刻痕的木质课桌。
她愣住了。
她的手下,摸到了“某某爱某某”的歪歪扭扭刻字;她的鼻尖,是粉笔灰混着槐树香的风;她耳边,是风扇“吱呀”作响的老天花板。
四周,是一间老式教室,像从上世纪的电影画面里走出来。
讲台前,一位女老师穿着深蓝色西装,发型是标准的“泡面烫”,几缕碎发贴在额头上,脚边放着一根竹指挥棍,正冷冷盯着她。
“睡觉还流口水,乔伊,你是不是以为转学过来就没人管你了?”
教室里一阵哄笑。有人起哄、有人拍桌,小声打趣:“新来的挺松弛啊。”
她下意识擦了擦嘴角,果然是湿的。
她的心跳开始狂乱。
她环顾四周,陌生的学生、陌生的桌椅、陌生的空气。
黑板上挂着一条褪色的红底白字标语:“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”。角落里,一台厚重的显像管电视静静立着,架子上还贴着残留的“双喜”红纸。
她的脑袋“嗡”地一声。
下意识往黑板右上角望去——
今日日期:2001年9月12日。
她僵住了。不是梦。不是幻觉。
是被塞进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人生。
她试图站起,却腿脚发软,差点撞翻课桌。
脑海中一闪而过的,是昨晚实验台上某个设备启动时那一瞬电流轻响——
如同某种命运的脉搏,在那一刻错跳了半拍。
现在,她不是许欣。
她是——乔伊。
一个从别处转来的高二学生。一个她根本不认识的“自己”。
她低头坐回座位,桌上摊着一本绿色封皮的数学书。扉页上写着:桐山二中·高170班·乔伊
她翻开第一页,一张学生证滑落出来。
照片是她,但又不是“她”。
她盯着照片,冷汗从后背一路蔓延。
讲台上的老师还在继续讲课,声音像穿透水层的低频噪音。
她努力压下翻涌的情绪,捏紧手里的笔,试图让自己安静下来——哪怕只是假装。
但当她瞥见讲台角落压着的一本《青年文摘》时,心跳又漏了一拍。
封面是她初中某年见过的。那破损的弯角,那张版式,她记得太清楚。
这不是巧合。
她开始呼吸不稳,整个人像是被拽进某种未知剧本。
从昨夜实验数据调试到今早站在这里,仿佛中间被剪断了一段。
她不明白怎么来的,也不知道要怎么离开。
她唯一能做的,就是——先活下来。先学会演“乔伊”。
没有脚本,没有提示,没有解释。
舞台已经拉开帷幕。她是唯一的演员,也必须演到底。
她捏紧笔盖,咬着牙根,强迫自己把注意力重新拉回黑板。
窗外的槐树沙沙作响,广播站的《流星雨》还在卡带里继续循环。
【身份裂痕】
照片上的女孩——齐刘海、淡眉毛,眼神躲闪,表情拘谨。
看着像她,却又哪儿不对劲。像镜中的倒影,只歪了一点点,却足以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。
她怔怔站着,头皮一阵发麻,仿佛被一桶冰水自头顶兜头浇下。她下意识地摸向耳后——那个从小被母亲笑称为“聪明记号”的小痣所在。但现在,那片皮肤光滑得像新纸,什么都没有。
连身体,都在拒绝她的存在。那一刻,她第一次真正意识到:这个身体,不属于许欣。
她已经不再是自己。她是——乔伊。
“乔伊,放学后来我办公室一趟。”
讲台上的女老师临走前丢下一句话,语气波澜不惊,脚步“咔哒咔哒”踩在旧地砖上,清脆又无情,声音在走廊尽头的风里回荡不去。
教室门“啪”地关上。
空气像被突然按下了静音键,全班一瞬寂静。
她呆坐在座位上,四肢僵硬,仿佛整个人还卡在现实和幻觉之间。
她的脑中,反复回荡着一个问题:乔伊,到底是谁?
阳光斜斜洒入教室,从窗棂切过课桌边缘,落在她的袖口。棉布微潮,隐约残留着洗衣粉的气味。空气中,尘粒在光束里缓缓漂浮,每一颗都在悄无声息地提醒她——这一切,都是真的。
不是幻觉。不是沉浸式模拟。不是哪个实验者调错了程序。
是——她真的掉进了另一个人的人生。
周围的同学陆续起身,有人拎水壶去打热水,有人提着饭盒奔向食堂,还有几个牵着自行车,一边走一边讨论“广播站今天播什么”。
而她,就那样坐着。像被误投进老课表里的异类。
她轻轻掐了一把胳膊——真疼。
梦,从不这么真实。
她忽然意识到,她成了这个世界的闯入者——没有记忆、没有剧本、没有预演,只有一个早就为她设定好的“角色”。
就在她发怔时,一个干净的男声从头顶响起:“喂,你没事吧?”
她猛地抬头,目光直直撞进一双清澈的眼睛。
男生瘦瘦高高,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,袖口磨出了一点棉线,背着旧书包,拉链上挂着一枚银色迷你摩托钥匙扣。
刘海有些长,遮住了半只眼睛,却遮不住他那种透明感极强的少年气。
他的眼神里有一点担心,也有一点试探的好奇。“你是不是不舒服?”
乔伊张了张嘴,却没发出声音。不是因为紧张,而是因为她——认出他了。
不是现实中见过的人。
而是——她梦中无数次模糊浮现的轮廓。
像一张日记里潦草勾勒的侧脸,或者是某张旧照片里站在角落、被忘记的少年。
她喉头发紧,低声道:“我……可能有点不舒服。”
他微微皱眉,神情认真得像是在给作文打分:“你刚才睡了一整节课,石老师叫了你好几次都没反应,我还以为你晕过去了。”
她轻轻重复:“……石老师?”
“对啊,石爱红,数学老师,班主任。”他看着她,眼神从不确定转为一丝隐隐的不解:“你转学来都两周了……你连她都不记得?”
两周?她的大脑猛然一震,仿佛有人掀开一页空白日历——
她明明才刚“醒来”,可在这世界里,她已经生活了两周?
角色早已设定,剧情也早已开始,而她才刚登台,连剧本都没有看一页。
她是迟到的主演。可这台戏,没人等她。
她想问:“这两周我都干了什么?”但她不敢问太多。问多了,会露馅,会暴露出她不是“乔伊”。
她甚至不确定——该用谁的语气说话。
就在这时,教室门口传来一声大喊:“陈树!别磨叽了,食堂再晚就没红烧茄子了!”
她这才知道,眼前这个男生——叫陈树。
陈树回头应了声“马上”,又转过头来看她一眼,从口袋里摸出一块略显皱的甘草杏,放在她桌角。
“吃点甜的,可能舒服点。石老师办公室在二楼最东头——别再迟到了。”他说得自然,像习惯了照顾他人,语气像日常里的温柔提醒。
然后他一转身,背影清瘦干净,背包晃动,像极了那种“还没发糖的少年漫画男配”——不是最耀眼的主角,却在某个关键时刻,被记住了。
乔伊看着那块甘草杏,忽然觉得喉咙发涩。
从许欣到乔伊,从未来到过去,从科研记录到饭票课表,她没有任何选择。
但她知道——她必须撑住。至少,从现在起,她是乔伊。
至于许欣——她还在,藏在记忆最深的那一层里,等着找回她来时的路。
乔伊低头看着那块甘草杏。包装早已泛黄,角落有一道压痕,像是被人在口袋里揣了许久。她盯着那道折痕,喉咙忽然涩了一下。
——那是她小时候最喜欢的零食。
六岁那年秋天,母亲带她去公园野餐,她就坐在毛毯上,一边嚼着这种杏干,一边看落叶飘落在草地上。她轻轻舔了一口,咸中带甜,熟悉的滋味在舌尖绽开,像一枚记忆的钉子,轻而易举地钉进了她防线已裂的内心。
整个童年仿佛被一口杏干唤醒,一页页地,从味觉深处翻卷而出。教室已经空了,阳光依旧斜洒,浮尘仍在光束中缓缓漂浮,空气仿佛凝固。她缓缓坐回座位,目光扫过课桌上那些熟悉又陌生的物件。
数学课本边角卷起,语文练习册上潦草地写着三个字:乔伊。
字迹不是她的,笔画锋利、仓促,像一个总把作业拖到最后一分钟才交的学生。
椅子旁,那只黑色帆布书包已经洗得发白,拉链上挂着一枚掉漆的《美少女战士》徽章。
她伸手轻触那枚徽章,仿佛碰到了另一个女孩残留的温度。
她翻开书包,试图寻找哪怕一丝“许欣”的痕迹——一张字条、一个笔迹、一段密码,任何一点能让她抓住自己的线索。
可没有。
每一本作业本、每一张纸条上写的都是“乔伊”。笔迹潦草,却真切得令人无法否认。
她终于明白——她接手的,不是一具身体,而是一段仍在发热的青春。
书包夹层里,藏着一个起毛的小帆布钱包,浅蓝色底、红线小花,是街边五块钱摊位的样式。
里面有二十多块零钱,折得整整齐齐,还有一张黑白老照片。
照片里,一对中年男女坐在照相馆的木椅上,背景是厚重的欧式花瓶与天鹅绒窗帘。
神情拘谨,却透着一种不容辜负的期望。
她盯着那张脸,拼命想在脑海中找到哪怕一个声音、一句熟悉的叮嘱——却什么都没有。
像是站在被抠掉背景的舞台上,她连台词都接不住。
她小心地把照片放回去,像是归还一段本不属于自己的记忆。
抽屉里,有一本《当代歌坛》,封面是染着金发的谢霆锋。
随手翻开,夹着一张旧电影票根——《花样年华》,2000年12月。
旁边歪歪斜斜地写着一句话:“要是能去趟香港玩玩就好了。”
她的心,猛地一缩。
那部电影她也看过。博士复试的前一晚,她独自坐在空荡的艺术影院最后一排,试图用王家卫的画面逃离现实的压力。
这一瞬,她不再觉得这只是“穿越”。更像是命运悄悄拐了一个弯,把她送到了另一个版本的自己面前。
她继续翻找,终于在书包最底部,摸出一本封皮翻卷的日记本。
粉蓝色塑料封面,四个已经褪色的烫金字:“梦想日记”。
她试着打开,却被锁住了。生日、学生证号,她试了一遍又一遍——都不对。
锁“咔哒咔哒”地响,却始终不肯松口,像是在冷冷提醒她:“你不是乔伊。别妄想打开她的心事。”
她闭上眼,不是放弃,而是终于明白:她不是走进了一段“别人的青春”。
而是闯入了一个仍在书写中的灵魂。
许欣,已经无法回头。
真正让她动摇的,不是测验上那个“65分”,也不是那潦草的笔迹一再提醒她“你不属于这里”。
而是她在语文书最后一页的折角,发现的一封信。
信纸微黄,边缘发脆,钢笔字墨迹深浅不一,仿佛写信人犹豫许久后才落笔:
“小伊,
你在新学校要好好的。
有些事现在还不能跟你说,
等你再长大一点,也许你就会明白了。”
署名模糊,只是一团草草收笔的线条,像是刻意隐去的名字。
她盯着那封信,脑海里浮出无数猜测,却没有一个能让她安心。
“有些事现在不能说?”
那究竟是什么?
她烦躁地把信折好,塞回书页深处。可那张纸像一块石头,怎么摆都硌得慌。
她抬头望向空荡的教室,连走廊的广播声都静了下来。
她曾是市高考状元,青华博士新生,被称为“量子物理天才”。
而现在,她是转校两周、数学65分、早读时流口水的新生乔伊。
她低头看那张试卷,圆珠笔划痕陌生而生硬。明明是简单的函数,却被她解成一场误会。
仿佛这双手在有意背叛她的大脑。
那一刻,她不敢再说自己是“许欣”。
她猛地站起,冲出教室,推开一扇窗。
风“呼”地灌进来,带着九月的凉意,她却只想放声大哭。
不是因为害怕。
而是因为她终于明白——她不只是走错了时间线。
她,正身处于一段别人未完的命运剧本中,无法改写,也无法退场。
教学楼走廊的光比教室更冷。白炽灯透着微微闪烁的黄,像老胶片片段卡在某个光圈里。
她走过时,地板“哒哒”作响,鞋底印痕一道道连成了时间走过的痕迹。
墙面刷着泛灰的石灰漆,角落已经起壳。墙上贴着斑驳的“班风公约”:“讲文明,讲卫生,讲纪律。”
她走到走廊尽头,站在那面老旧的镜子前。镜框发白,斑斑锈迹,镜面被无数次擦拭磨花,最上方贴着六个红纸剪字:“正衣冠,端品行。”
她抬头看着镜子——那张脸,陌生又熟悉。
齐耳短发、淡眉、清瘦的脸廓,眼神空茫。不是她,却也不像别人。
最让她难以移开目光的,是那双眼睛——黑而亮,迷茫得像刚从梦里醒来,眼中藏着“下一句台词在哪”的慌张。
她抬手掐了一下胳膊——疼得刺骨。
不是梦。
她真的成了乔伊。
她转身下楼,楼梯间混着粉笔灰、汗味,还有几天前从食堂飘出的豆腐干与雪菜粉丝的气味。
整个校园,真实、陈旧,安静得像一场已经排练好的舞台剧。
标语贴好,广播有序,人物设定齐全,只有她没有剧本——
不确定自己的站位,不知道该说哪一句台词,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主角,还是只是临时替补的某个“影子”。
她心中浮现一个诡异的念头:“这是另一个世界的我吗?一个成绩平平的转学生,一个叫乔伊的普通女孩?”
她走在2001年的楼道上,脚步声在水泥地面回荡,而她的内心,也在低声回响:
“如果这真的是乔伊的人生……那我,要替她走完吗?”
午饭时间,校园像被按下‘播放全部’的快进键。
男生们穿着松垮校裤,把诺基亚藏在袖子里偷偷玩《贪吃蛇》;有的人腰上别着老款bp机,挂件是一只能闪光的招财猫。
女生们扎着高马尾,围成一圈讨论《速度与激情》的盗版光盘,兴奋地计划周末寝室“偷偷放映”。
风带着粉笔灰、饭菜香、青草味,还有汗水和青春的躁动,拂过她脸庞。
这个校园,就像一台跑在windows 98系统上的旧电脑——卡顿、吵闹,却意外让人觉得安心。
食堂是排低矮平房,门口斜挂着一块掉漆的木牌:“文明就餐。”
风吹得“文”字晃动不止,像在提醒这些荷尔蒙失控的学生们:要安静点——却显得格外徒劳。
长队像毛毛虫一样蜿蜒到台阶口,每个人手中攥着塑料饭票,攥得紧紧的,仿佛攥着唯一能换来一点饱腹感的希望。
她刚靠近窗口,一股复杂的味道扑面而来——香菜、铁盆、不明油渍,还有点像雨天没干透的胶鞋味。
说不上难闻,却一秒清醒。
就在她出神之际——“乔——伊——!”
一道穿透食堂噪音的高分贝女声,在她背后炸开。
她本能地回头,看到一个扎着银色发卡的女孩快步走来,脸上写满了“默写要扣分”的火气。
“你早上为什么没交英语作业?我们小组被扣分了你知道吗?”
乔伊张了张嘴:“我……不好意思,我……忘了。”
她下意识后退一步。
女孩毫不客气,声音像快进的磁带:“忘了?转学生都这么拽啊?下午补交,不然你就等着被踢出小组吧。”
说完一甩头,马尾在阳光下划出一个利落弧线,残留下一股槐花味洗发水的清香——还有她的发懵。
许欣怔在原地。
脑海里浮现出2021年的实验室。那时,最坏的“忘交任务”,不过是导师温和提醒一声,甚至有人会顺手替她补上。
而现在,连敌意都如此直接,像一碗没兑水的陈醋,酸得她眼眶发热。
她忍住情绪,排队打饭。
窗口贴着一张油渍斑驳的塑封菜单,发黄的边角几乎贴不住墙面。
几分钟后,她端着餐盘——湿哒哒的白菜粉条、干瘪的土豆丝、还有一团冷硬的米饭。
没有味道,只有沉默。
她挑了个靠墙的位置坐下,一边慢慢吃着,一边听着周围世界喧闹得热气腾腾:
“你买周杰伦那盘磁带没?”
“我妈说我再进网吧就断我零花钱!”
“晚自习你还去‘红警’?你上次打cS不是被抓了吗?”
一切都那么热闹、旧、熟悉——
却没有一样,属于她。
她低头看着餐盘,忽然觉得胃口被塞满了,但心却空了。
她从未如此清楚地意识到:自己,不属于这里。可现在,她别无选择。
她必须吃下去——饭,也好,这份人生,也好。
她正努力把一口饭咽下,一个声音在旁边响起:
“乔伊,我可以坐这儿吗?”
她抬头。
是个男生,穿着松松垮垮的红绿拼色校服外套,手里端着餐盘,里面只有一点粉条和一杯豆奶,看起来根本不打算认真吃饭,更像是——来找个落脚地。
“可以啊……你是?”她迟疑地问。
男生一屁股坐下,压低声音:“苗雨又找你麻烦了?”
她一愣——是的,早上那个马尾女生。“她是英语课代表,挺会管事的。你们还是室友,按理说她该罩你……但你今天,真的挺怪的。”
他语气不轻不重,带着一点担心,又像是已经习惯“乔伊”的状态反常。
她低头看着餐盘里的粉条,手指慢慢收紧。
这顿饭,她吃得很慢。
因为她知道,从这一刻起——
乔伊的生活,不再是“她”的附属剧情,而是“她”的现实主线。
而她根本不知道该怎么解释。
该怎么告诉这个穿着洗白校服、还在用钢笔做作业的男生,她其实不是乔伊,而是来自2021年的博士新生许欣?
前天她还在写量子研究项目申请,昨天还在纠结论文开题方向,今天却成了这个班里“转学来两周”的女孩。
这个世界还没有微信,没人听说过“直播带货”,智能手表是科幻杂志的想象。
如果她现在说出真相——“其实我从二十年后穿来的。”
他多半会先带她去校医室,然后通知“家长”来接人。
可她连乔伊妈妈姓什么都不知道。
她只好挤出一个勉强的笑:“可能是……低血糖吧。”
陈树显然不太信。他盯着她看了两秒,像是在心里把她和他记忆中的“乔伊”默默对了一遍底稿。
“你忘了?上周五你还让我帮你补数学。”
他说得轻松,边说边拌着粉条:“你考了65分,丢脸得想改名字。我还教你解一元二次方程,你用我草稿纸写了一整页,笔记还夹在我作业本里了。你都忘了?”
她沉默了两秒,小心地问:“那我们……是朋友?”
他嘴角一弯,露出一对不对称的虎牙,笑得像个早读课偷偷吃辣条还装无辜的少年:
“算是吧。全班就我一个不嫌你‘转学生’,还肯搭理你呢。”
窗外阳光洒在斑驳的水泥墙上,一只麻雀落在窗沿,叽叽叫了两声,又飞走了。
那一瞬,她竟有些想哭。
这个世界,依旧陌生。可,好像也不是那么可怕了。
饭没吃几口,她借口“去厕所”,绕出食堂后门。
她并不是真的有事,只是需要一个角落——一个能喘口气、不用演“乔伊”的空间。
阳光将水泥地烤得发热,树影在脚边晃动。远处篮球场传来“咚咚咚”的拍球声,像她此刻紊乱的心跳。
她沿着教学楼后的小道缓步前行,脚步轻得像踩在不属于自己的地图上。
她曾是2021年的许欣,三天前还在抢KpI、改图表、与实验室争洗衣机时间;现在,她却被塞进了2001年的桐山二中,高170班,成了一个名叫“乔伊”的普通女孩。
——她不知道乔伊喜不喜欢体育,会不会咬笔盖,有没有兄弟姐妹,甚至不清楚她有没有在广播站报过天气。
下午还有班主任“石老师”的约谈,而她连一句“台词”都没背熟。
这不是穿越剧。
这是一次被强行登台的演出,连剧本都没发。
不知不觉,她走到了教学楼后的旧小卖部。
那是一间绿色铁皮房,窗子是老式滑动塑料板,旁边贴着褪色的收录机广告。
橱窗里,摆着她记忆深处的零食——大大泡泡糖、咪咪虾条、小当家干脆面、山楂片,还有锈迹斑斑的玻璃瓶健力宝。
墙上挂着一串旧挂历,最上那一页写着:2001年9月12日,星期三。
她下意识摸了摸口袋,幸运的是——她找到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币,是早上在书包夹层里翻出来的。
她原本只是想买包辣条。可就在抬头看向橱窗的瞬间,喉咙一紧,手心渗出冷汗。
她忽然意识到:在这个世界,她没有身份证,没有户口,没有亲人——
甚至连“许欣”这个名字,也已经被彻底抹去。
她不知道自己真正住在哪张床,也不知道“真正的乔伊”去了哪里。
如果她永远回不去了呢?
如果她必须,在这个时空,彻底活成乔伊?
她的手紧紧攥着那五块钱,辣条在橱窗里油光发亮,却忽然索然无味。
她后退一步,像是被这个世界的烟火气反推回现实。
那一刻,她第一次深刻体会到:“身份剥离”的孤独,不是没人认得你,而是——
你,已经不再是任何人。
她就像一页草稿,被时间风一吹,卷进了别人的青春书页里。
笔迹不对,内容也不属于她。她站在玻璃窗前,望着那个时代的糖果和陈列,像隔着一面命运的墙,看着一个她必须“演下去”的人生。
【补课人生】
午休时,她回到教室。
人少,光静。风透过老旧窗框,带着些微薄荷味的午后凉意。她趁这片刻空档,悄悄又翻了翻“自己的”书包。
帆布包旧,但干净。内侧用白线歪歪扭扭地缝着一行字:“乔伊专属。”
旁边别着一枚掉漆的“读书之星”徽章,像某种过时却没人舍得扔掉的荣耀。
她拉开拉链。
一本练习册下,夹着一只牛皮色的小信封。纸张发软,像是被泪水或雨水泡过,又被风晒干过的痕迹。
她打开。里面是一张泛黄的旧汇款单:
汇款人:乔xx
地点:新加坡
时间:2001年9月1日
金额:8000元
收款人:乔磊
附着一张便签,手写体温柔而克制:
“小伊,生活费到账了。好好吃饭,别太倔。要听哥哥的话。爸妈有空会打电话。”
字迹纤细,墨迹深浅不一,像是写信人怕她读得太快,轻轻落笔,慢慢写完。
她怔住了。
——乔磊,哥哥?
她这才意识到,乔伊并不是某种“空白模板”。
她有家,有人记挂,有人在远方为她寄来生活费,也有一个哥哥,在这城市某个角落替她撑起日常的秩序。
她不是她,却被赋予了一个正在流动的故事。
乔伊,看起来什么都有。
但也——谁都不真正理解她。
许欣盯着那张便签,胸口悄悄泛起一阵钝痛。
她也曾是那个靠成绩赢得关注的孩子,被父母小心对待,也被高期待压得喘不过气。可至少,她有一段清晰而连贯的“成长路径”。
而乔伊,像是被留守在青春背面的一道剪影。亮处不属于她,暗处也没人回头。
上课铃响了。
广播“咔哒”一声响起,紧接着是一记刺耳的哨音,像有人猛地在她神经上划了一下。
她低头走出教室,脚步轻一重一,仿佛每走一步,都踩进了一块未干透的橡皮泥。
她手里攥着那张65分的数学卷,斜背着帆布包,包里装着半本卷角的语文读本和一块没吃完的吐司。
操场上学生们打闹奔跑,追着热豆奶,笑声纯粹,不掺杂任何焦虑或未来。
没有手机,没有论文查重,没有KpI。
他们的青春粗糙、凌乱,却真诚。
而她——就像是被误植进老式胶片里的一枚数字水印,永远游离在焦点之外。
她站在二楼最东边的办公室门口。
门上“油漆脱落”“铁皮锈蚀”的标签比任何记忆都来得真实。上面贴着一张红笔写的便利贴:“请敲门”,边角已经翘起,仿佛随时会掉落。
她深吸一口气,敲门。
门缝中飘出淡淡的粉笔灰、浓茶水、以及熟悉的风油精味道。
“进来。”
是女人的声音,不高,却有一种“年级组副组长”专属的压迫感。
她推门而入。
石爱红正低头批改作业,笔尖在卷面上“沙沙”划过,细碎却刺耳。
“乔伊,知道我为什么叫你来吗?”
她头也不抬,眼镜滑落在鼻梁边缘,像随时会跌下来。
“我……上课睡觉。”许欣低着头,嗓音干涩,像某台收音机失焦时发出的噪音。
“就因为这个?”
石老师抬起头,眼神如刀,仿佛能看穿一切伪装。
“你最近状态很不对。上课走神,作业潦草,现在还敢趴桌子睡觉。你以为这儿是你家床?”
空气安静得仿佛刚烧开的水,雾气弥漫在屋里,没人说话,只有她茶杯里水泡开的咕噜声。
她低头,不知如何解释。
说她是青华博士?说她被卷进了一个连物理都解释不了的“错位人生”?说她早已不记得“乔伊”这个名字该如何发音?
她连“乔伊”的口音都掌握不全。
石老师从桌下拿出那张试卷,“啪”地拍在桌上:
“65分。你觉得,这成绩,配得上你家那份转学材料?”
许欣咬住唇。
她高考数学144分,这套题闭眼都能解。
可那是许欣——不是乔伊。“我会改的,老师。我……会努力。”
说出口那一刻,她听到自己声音的陌生。
像从教学楼另一头某台收音机中飘来的回声——标准,却遥远。
石老师盯了她两秒,语气缓了一点,但仍带刺:“转学生需要时间适应,但你要记住,高二是分水岭。你现在掉队了,后面——没人等你。”
她没说话。
只是站着,手心慢慢收紧。
她忽然明白了:
她不是在替某个人活一段生活。
她是在用“另一个人的身体”——去补写一段,未完的青春。
她闭上眼,长长地吐出一口气。
这具身体,从校服尺码到课桌划痕,从数学卷的红叉到教导主任的犀利目光——没有一样属于她。
她像是从高处跌落,从知识的塔尖,回到了青春的起跑线。
不能快进,不能旁观,不能用“记忆”作弊。
只能重新开始。活成别人,活得不像自己。
【404·页面不存在】
她,已经不是许欣了。
她,是乔伊。至少,在这个世界里是。
2001年,穿越还只是漫画后页的小广告;mp3稀罕得像舶来品,cd机才是主流;手机还是诺基亚,小灵通横行,短信70字都要省着发。
青春的全部主题是高考、志愿和一本线;
男生打《cS》,女生听S.h.E,用铅笔卷卡带;
笔友信件里塞着贴纸,日记本锁头开不了就是天塌了。
而她——一个刚收到博士录取通知的2021年数字人,却被卡进了磁带的胶圈里。
她咬紧牙关。
没有剧本,也得演。
台词空白,也得一笔一划写上去——哪怕写得不及格。
走廊尽头,夕阳透过破旧窗格,把地面剪成斑驳光影。
陈树靠在窗前,校服洗得发白,裤边有道永远洗不掉的印。书包斜背着,带子起毛,手里拎着半根棒棒糖,糖纸没撕完。
他用一只脚轻踢着墙角的石子,像随时能把沉默踢碎。“石老师骂你了?”
他含着糖,语气松散而随意。
许欣摇头,声音低得像快放完的磁带:“没有……她,其实没那么凶。”“她那是演给别的老师看的。”
陈树咧嘴一笑,露出一对不对称的虎牙,像个刚被抓住偷吃辣条还死不认账的少年。
他歪着头看她,忽然语气一变:“对了,放学我去网吧,你要不要一起?”
“……网吧?”她愣住。她从未想过会主动答应去这种“青春标配”的地方。但这个时代的网吧……也许能查到什么?哪怕是一点点,她也愿意试。
“愣啥,怕冯更新啊?我请客。”
她想了想,点点头:“行!”
说出口,又顿了一下,摸了摸口袋:“我……没带钱。”
2021年的她,早已习惯了刷脸支付,现金是包底某个遗忘的符号。
陈树拍了拍裤兜,像训人,又带点少年气的温柔:“我请你。咱俩是朋友。”
“朋友”两个字落下,她心头像被一瓶冰汽水劈头泼下,凉得透,却甜得刚刚好。
下午的课像被人偷了电池的钟表,走得格外慢。
物理课讲牛顿第一定律,老师戴着金边眼镜,方言浓重,黑板上的字歪歪扭扭,像一场没有底气的考试。
有人翻漫画,有人在课桌角刻“苍穹战队”。
而她——不,乔伊——坐得笔直。讲义摆在眼前,内容她早已熟背,却只能假装第一次听见。
英语课更像“梦回童年”。老师从讲台下搬出双卡录音机,“咔哒”一声,磁带开始播放:
“Good m, everyone——”
全班齐声跟读,节奏整齐,像被遥控的木偶。
她也跟着念,心里却忍不住想笑。
这套磁带,她小时候听过,妈妈还吐槽过女声发音不准。
可现在,她得假装第一次听见,第一次拼“good”的三个字母。
这里没有ctrl+Z,没有自动保存。
一切,都得手写,一笔一划,存盘贴标签。
放学前,教室还没完全散,陈树从后门溜出。
书包斜挂着,脚步啪嗒啪嗒,像电视剧里逃课男主的标准镜头,自由、莽撞、帅得莫名。
她没多想,身体比理智先做出反应——她跟了上去。
他们穿过教学楼的阴影,拐进一间昏黄的小网吧。
门帘褪色,上面“畅游网络世界”的字样几乎看不清。空气里混着泡面、香烟、键盘油渍和廉价洗发水的味道,躁动、油腻,却真实得让人鼻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