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都市言情 > 重回高考当状元

第二次出发前(四)(2/2)

目录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墨镜男当年把那表递给马翔时,是亲自戴上他手腕的,说:

“这不是表,是方向盘。”

如今,方向盘交到了还没学会开车的少年手上,而原车主却早已弃车下车,坐在路边发呆。

他曾想过,哪怕马翔不出面,能给马星遥一封亲笔信、一个说明书、哪怕一句:“这玩意儿重要。”

可什么都没有。

“马翔,可能是最懂我理念的人。可他现在,连自己都不懂了。”

“我不是上帝,我是遗民。”

“系统崩塌时,我是唯一留下来收尾的人。”

“可这场事故,连清场都没人记得安排。”

他望着窗外的夜色,忽然笑了,笑得苦涩又无奈:

“你以为‘观测者’很神?

错了。观测者是最卑微的。

你看到一切,但哪怕你哭喊、尖叫、把手拍在他们肩上——他们都感觉不到你。”

他记得2001年12月5日复位失败那一刻,他意识碎片穿过系统回波,落在桐山——

他的身体早已不是“物理体”,而是被Ω系统判断为“系统干预者”,只能以观测频段存在。

他能发信号,却不能收反馈。

他能调频率,却不能拿工具。

他能警告乔伊,却不能真正拦住她的脚步。

这是一场无形的战斗,他是最强战士,却连武器都不能握。

所以,现在,他唯一能依靠的是什么?

不是王江海,不是马翔。

而是这群原本不该参与的高中生。

他压根不想靠他们,但……他们是唯一仍在“主信号路径”上的变量。

所以他必须发信,必须尝试:

“终止行动。”

“乔伊必须回到2021。”

可他们的反馈是?

——推理、分析、怀疑、甚至调侃。

他们压根不知道,他不是真的在警告。

他是在请求。

“拜托……你们停一下。

我不想死在没人知道的频道上。”

他盯着荧幕,窗外的风吹进来,旧电线轻轻晃动,发出“吱呀吱呀”的声音,像是这场观察的背景音乐。

他叹息,却不绝望。

他知道,只要他们还在行动,就还有一次可能:

用他们的手,打开主控口令——让他能重进系统,重新校正复位。

这一次,他要赌。

不是赌他们成功,而是赌他们——不放弃。

哪怕他们都不知道,他就在那一端,看着,等着。

这就是观测者的命运:不是神,是等待理解的“失控者”。

客厅里电视开着,是当天桐山台的重播节目,屏幕上正回放那段“社会实践调研队”穿着矿服站在三号井前的片段。

镜头扫过学生们的脸,其中一个——王昭,穿着蓝色矿服、戴着安全帽,神情冷静、眼神有光。

王江海坐在沙发上,手指轻轻点着杯口,没说话。

他看着屏幕上的女儿,眼中没有愤怒,也没有担心,只有深沉如盘的精算眼神。

他不是不知道她又去接触Ω的旧项目了,甚至从她那次口误的“调研要进井”起,他就察觉到他们还在围绕那台老设备转圈。

但他没有阻止,甚至……这一次,他默许了。

他身边的助手站着,一边在手机上翻阅当天的媒体报道,一边汇报:

“王总,今天那段视频在桐山市的新闻小频道上播了3次,观众反馈还挺好,说学生做课题有创意。”

王江海只是“嗯”了一声,没正面回应。

他慢慢放下茶杯,靠在沙发上,声音低沉却带着股算账的节奏:

“那项目,我当初投进去多少来着?”

助手犹豫了一秒:“账面上登记的是三期总投资六千八百万……但第三期因为事故终止,实际发放大概……四千九百万。”

王江海点头,像是在做旧账清算。

“那笔两千万的专项经费,墨镜男带走之后就再没回音了吧?”

助手:“是的,2000年初联系中断,您不是说……当作坏账处理了吗?”

王江海嘴角抽了抽,似笑非笑:

“坏账归坏账,账归账。”

“那可不是普通项目,是号称‘能接入未来信号、改变现实时间轨道’的技术平台。”

“我给他批了资金、配了设备、甚至矿井都腾了给他——结果启动就失败,整个b区差点塌了。”

他笑着摇头:“如果这是个骗子,他可真演技炸裂。

可如果不是骗子……那他现在在哪?为什么还不回来?”

助手小声问:“王总,您对现在这群学生搞的二次调研,要不要——压一下?”

王江海摇头,眼睛里泛起复杂的光:

“以前我是想压,因为我怕媒体曝光出什么问题。”

“但你想想,现在这一群人搞科研,搞穿越,搞课题——最重要的是,他们是学生。”

“一群学生能搞成啥?搞不成,是青春实践;搞成了——嘿,我的投资说不定就起死回生。”

他站起身,走到窗边,望着远处桐林商厦的灯光,轻声说:

“我这个人啊,一辈子看账本起家。”

“什么亲情友情,归根到底,都得能写进成本结构里。”

“Ω失败了,亏了我不少。但王昭要是真把它搞成了——哪怕只是搞出个媒体热点、论文成果、专利转化,我也能把那两千万,从‘历史污点’,变成‘远见之举’。”

“商人讲‘止损’,但更讲‘翻本’。”

他顿了顿,语气忽然低了半分:

“我不拦她,是因为我知道……这个年代,什么都能卖。”

“就连时间,也能包装成科技创新。”

他看着窗外,像是在和那晚风对话:

“我王江海,不是科学家,不是父亲,不是局外人。”

“我是个投资人。”

“谁给我回报,我就站在谁那一边。”

电视机里的画面闪过乔伊、陈树、马星遥——一个个在整理矿服、调试设备。

他盯着乔伊脖子上的吊坠看了几秒,突然笑了一声:“这丫头身上有点意思。”

“她跟那墨镜男石尽身上的调调,有点像。”

他转身吩咐助手:“那块手表,找人把它从保险柜里取出来。”

助手一愣:“就是您说‘没用丢抽屉里’的那个?”

王江海点头:“现在看来……那玩意儿,可能是我投资失败里唯一还在‘跳动’的芯片。”

窗外风大,窗帘掀起一角,

电视里背景音乐切入那熟悉的老配乐,

王江海的算盘,又敲响了新的一节:

不是为了科学,也不是为了女儿。

只是他嗅到了机会,而机会,是商人永远不会放弃的变量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