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都市言情 > 重回高考当状元

第二次出发前(三)(1/2)

目录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胡静停顿了一下,说:

“但这群人——乔伊、王昭、陈树、刘小利……他们让我想起我高一时候的自己。”

“不怕天真,不怕失败,天天讨论‘世界是不是能被改变’……甚至也相信‘自己能改变点什么’。”

游戏角色在屏幕上死掉了一条命。

胡静没有继续操作,只是看着屏幕放空。

她转头对乔磊说:

“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其实也是‘桐山二中人’。”

“也备战过高考,也为一道选择题争得脸红,也被老师骂,也偷偷喜欢过体育委员。”

“可后来毕业没考上,做销售,做服务,兜一圈……就被困在桐林商厦那层冰面上。”

她轻轻叹了一口气:

“我一直在那儿,看着别人年轻,别人失恋,别人哭笑,别人拼命……好像我活着就是为了看别人生活。”

乔磊也没说话。

他手搭在游戏机顶上,默默点了一根烟——也没真点燃,只是叼着。

两人站在街机光影中,像站在一个暂停了的游戏世界,背景音哔哔响,现实却缓慢流动。

乔磊低声说:

“你知道我昨天在煤矿干了什么吗?”

“我在井口下去前说:‘沈局,这活我不想干。’”

他摇摇头:

“但我还是下去了。”

“不是因为我合适,是因为我不下去,那群高中生就得靠地图走路。”

他把烟拿下来,叹口气:

“你现在也不是在替滑冰场值班,你是留在那里……为了他们还有个回得去的地方。”

胡静转头看他,眼神温热。

她忽然笑了笑,说:

“那我是不是也该给自己申请个‘预备组成员编号’?”

乔磊一愣,继而咧嘴:

“编号1002,角色:胡静,职能:外联+街机打怪。”

胡静一边笑一边往街机投下最后一枚游戏币:

“我有个新工作目标。”

“除了在冰场放王杰的歌——还要帮一群少年,把命运的卡带换成通关的版本。”

街机音乐一转,通关动画开始滚动。

胡静站直身体,长舒一口气。

游戏结束,她的现实生活也似乎完成了“第一关”。

不是胜利通关,而是走出了“看别人玩”的围栏,真正把自己放进了战局里。

这一次,不是打发时间。

是再上一次“人生街机”。

这次,她带着一条命,愿意为青春再搏一次。

2002年3月18日,桐山二中,高170班教室,上午7:55

教室前门刚被拉开,一阵粉笔灰混着洗手液味的空气立刻钻入鼻尖。窗子大开,春寒料峭,风把黑板角落刚写的“高170班·本学期目标”吹得有些歪斜,白粉字下面还多了一个斜勾,像谁偷偷练字时留下的尾巴。

班主任石爱红老师走进来,穿着深蓝毛呢外套,手上夹着厚厚的一沓新课表和一盒粉笔,一进教室就板起脸:

“新学期开始了,我不想废话多说——这是高三最关键的一学期。”

教室里一瞬间安静下来,连刘小利也老实地把凳子坐正了。

石老师脚步铿锵地走到讲台,转身扫视全班。

她说话向来直给,一句话一刀口:

“上学期期末成绩,我们高170班,被高171甩了3.6个平均分!”

她把成绩表拍在讲台上,“啪”一声,震得教室前排桌子抖了抖。

张芳下意识挺了挺背,王昭放下刚整理好的书皮,乔伊合上了英语词汇本。

石老师继续发力:

“我们班谁都不是等闲之辈。”

“但你们这几个——”她话锋一转,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扫向乔伊、马星遥、陈树、张芳、王昭、刘小利,“别以为你们搞了个什么社会调研,就能放松警惕。”

教室里发出一阵压抑的咳嗽声,几名平时成绩稳定的“观战型同学”偷偷憋笑。

乔伊面不改色,只是淡淡抿了抿嘴,

陈树摸了摸桌洞里藏着的便携无线听力器,装傻。

王昭则嘴角微微扬起一丝:“果然来啦。”

张芳想站起来解释,但又怕老师直接升温——忍了。

刘小利则已经准备了“段子化解法”,结果石老师压根不给他说话的机会。

石老师扫完他们,重重地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:

“这学期目标:全面超过高171。”

“每个人都有任务。”

“我不管你是干科研、打比赛、跳街舞、玩无线电——你期中考试考不过高171的对口小组,你就别想参加任何活动!”

她顿了顿,看向全班:

“这是一场‘没有回头路’的仗。”

“你们现在,不是‘再熬一下就毕业’。是:要拼尽一切,把‘这段青春’留下一个像样的交代。”

说完这段话,教室陷入短暂安静。

窗外有风吹动树叶,阳光落在书本封皮上,反着光。

刘小利忽然低声感叹了一句:“老师,您要是去演讲,肯定场场爆满。”

全班一片憋笑。

石老师瞥他一眼:“刘小利,给我把《历史同步练习册》当场写完。”

“我让你上热搜?你先上作业分。”

这就是桐山二中开学第一天的氛围。

热,乱,憋笑,紧张,硬扛——但没人会后悔。

讲台上粉笔的摩擦声、学生桌下偷偷换新书皮的动作、最后一排偷偷摸耳机的神情,一切都和青春一起“同步”了。

张芳重新列起复习计划,把英语、数学、理综分三色笔标记。

陈树在物理练习册第一页写下:“Ω之外,物理为王。”

马星遥看似在记笔记,其实在默背量子干涉方程——他现在已经习惯“量子”与“高考”并存的状态。

王昭翻开作文集,写了一句:“什么叫青春?就是不被规定路子,自己踩出节奏。”

而乔伊,却在数学书的第一页,写下了一行只有她自己能懂的字:

“Ω之外,也得满分。”

因为她知道,现在她是高三学生,是“乔伊”,不是“未来变量”,不是系统锚点。

现在,她也要被“模拟考”吓得晚上做梦。

也要因为一次语文小测没写完议论文而心烦。

她也在高考赛道上奔跑——就像所有人一样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