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都市言情 > 重回高考当状元

下井(一)从这里开始,精彩故事上演,不要错过(2/2)

目录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“不是地震。”她低声说。

马星遥点点头,眼睛没离开那条缝隙:“下面……可能有什么我们还不知道的东西。”

乔磊刚开口要喊“后退”,突然——

“哎哎哎——我靠!!”

刘小利一脚踩空,整个人往前一扑!

千钧一发之际,他一把扯住陈树的袖口。陈树被拉得身体一倾,反手勾住岩壁边沿。

“诶诶诶——!!”陈树还没稳住,乔伊已冲上前抓住他胳膊,张芳更是条件反射地一把抓住乔伊。

可裂缝太滑,力量太大,像是被拽进了某种看不见的漩涡。

“哗啦——!”

四人被拉成一串,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齐刷刷滑了进去。

“你们这群人到底有多会闹事啊!”乔磊一咬牙,没再犹豫,抓起包、手电、急救包,翻身跳进裂缝。

“啪——”

裂缝像有意识一般,缓缓闭合。

雪还在落,落在井口边缘,像什么都没发生过。

井下彻底安静了。

刚才的嘈杂、惊呼、碎石崩落声,都被积雪慢慢掩埋,就像这片地底,已经习惯了吞掉声音,也吞掉人。

落差不算致命,底下是厚实的湿土,泥泞中掺了碎石,多少缓了一点冲击。

刘小利第一个摔下去,躺在地上就开始喊:“哎哟我这腿要断了——”

乔磊紧随其后,一边落地一边打开手电,迅速扫了几眼周围。“皮外伤,没骨折。别叫了,擦点药就行。”

陈树跌坐在一旁,脸色发白,喘着气骂:“刘小利你要死冲一边啊,别拉我陪葬!”

刘小利龇牙咧嘴,捂着膝盖,还能笑:“兄弟反应快,我下意识就拽你,等回头发达了,第一个请你吃铁板烧,送你一个正版学习机!”

陈树翻了个白眼,站起来抖了抖灰:“你压我那一下,怕不是把我腰都折了。”

他们俩嘴上打闹,动作却并不含糊。递手、拉一把,谁也没耽误谁。嘴硬归嘴硬,该扶的时候一点不慢。

乔伊没有插话。她默默捡起地上的电台,擦干上头的灰渍,递给陈树。她眼神平静,动作干脆,不多说一句废话。

“检查一下,这摔可能把信号干扰了。”她低声说。

陈树看她一眼,点头收下,那种一瞬的默契,比任何安慰都来得直接。

四周仍是一片低沉的轰鸣声,像风,也像某种还没醒透的东西在地底转身。不是哪种明显的恐怖感,但让人忍不住紧绷后背。

他们七人站在一条突兀裂开的巷道前。身上的防护服带着一点泥水的潮意,电台、探测仪、头灯,全套上阵,但也抵不住这地方散发的那股压抑。

“我走前面。”乔磊扫了一眼,语气平淡,“马星遥断后。女生靠中间,张芳拿仪器,乔伊盯信号。”

陈树身上的装备很旧,一看就是从库房翻出来的老物件,但擦得干净利落。那是他父亲当年下井巡查时的行头,现在轮到他披上。

空气越来越沉,脚底踩上去是湿的,有冰渍碎裂的咯吱声。氧气不算稀薄,但带着一股刺鼻的硫味,还有一点煤尘味,像封闭了很久的罐头被拧开。

刘小利缩着肩膀,“哥几个,这真不是社会实践……这都够拍灾难片了吧?”

王昭一回头,声音平稳:“你想退出,现在还来得及。”

刘小利咧咧嘴,不说话了,手握得更紧了点。

张芳拿着仪器,一边走一边看,不说一句多余的话。她没在吓自己,只是数据太不正常了,温度曲线比预计要低,氧含量波动也很大。

乔伊一直没停下手里的监听工作。耳机里全是呼啸声,但她已经习惯了从那些杂音中筛选出不同寻常的波动。这种技能不是来自她的“特长”,而是长期保持警觉后,耳朵自然练出来的反应。

马星遥走在最后。他没说话,但灯光总是稍稍偏一点,刚好落在乔伊侧后方,补上她照不到的角落。

没人说什么,但这道光一直在那里,像是他表达关心最直接、也最克制的方式。

他们走进了地底。

没有人知道下面是什么。没有任务书,也没有固定路线。只有一条不断延伸的狭道,一盏盏头灯,一群本该坐在教室里写卷子的学生,和一个旧时代留下的沉默井口。

他们也许并不勇敢。但他们此刻,确实都在往前走。

一步接一步。

像每个不肯服输的青春故事一样,从稚气未脱,到独当一面,都得亲手踩出属于自己的那条路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【2045年·乔伊访谈·那年我们真的下过井】

乔伊讲到这里,抬眼看了我一眼,像是忽然意识到什么,轻轻笑了笑:“你是不是觉得特别不可思议?几个高中生,就这样……下井了?”

我点头,笔都快掉了。“确实。听起来太‘离谱’了点。按常理,不该有专业防护、备案、随行队伍吗?你们那时候,几乎就是一群学生带着手电筒冲进去了。”

她把茶杯轻轻放下,眼神却不轻:“你要知道,那是2001年。”

她顿了顿,补上一句:“那是一个‘不问出处只讲胆量’的年代。”

“我们那个城市——桐山,是典型的煤炭老城,地上全是运输煤灰的大车,街头有的是黑乎乎的煤工,一双手伸出来,能擦出炭屑。大大小小的私人煤窑多得数不清,根本没什么‘全面规范’这回事。”

“别说高中生了,小学男生胆子大点的,寒暑假都往井里跑。那时候家里穷,谁不是为了掏几块补贴家用?可我们下去,是因为想知道——到底发生了什么。”

我没说话,只是记下了这句话。

“而且,你想想。”她继续说,眼神变得微微凌厉,“王江海为什么安排我们‘调研’,却让乔磊带队?”

她自问自答:“因为乔磊身份好用。他是能源局挂职,表面是配合学校做科研,实则早就摸清三号井的底子。王江海想的是——真出了事,顶多就是个‘公务员在岗期间失察’,他能兜得住。”

我轻轻皱眉:“听起来他很冷静,也很冷血。”

“他是个很聪明的老狐狸。”乔伊点头,“他从不做没准备的事,但也从不完全负责。”

她话锋一转:“可就算他想周密安排,那次也来不及了。”

“因为——有另一拨人,比我们先动了。”

我屏住呼吸。

“他们不是记者,不是科研人员,也不是矿工。”乔伊的声音低下来,像是回到那个井下的昏暗时刻,“他们的设备很先进,不躲不藏,看起来像来调查,但动作太熟了。他们不是第一次来。”

“我们当时根本没时间准备。甚至连计划书都来不及写完,王江海就紧急调我们进井——他怕再晚一步,那些人会先找到核心区域。”

“你知道三号井是什么吗?”她忽然问我,眼神一闪。

我摇头。

她轻声答:“毫不夸张地说,那就是一个宇宙的漏洞。”

“所以那个井口,其实从来没真正关上过。”

她停了几秒,像是在确认我有没有跟上。

我点头示意她继续。

“我们不是下去‘考察’的。”她终于道出那句最重的话,“我们是下去,补那个风险极大的漏洞。”

“我们不一定真的就是‘合适’的人选,但——我们是唯一当时还肯问‘为什么’的人!”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