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4)冰面上的第一步——当少年踩碎自己的影子,风会带他去更远的地方(1/2)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【桐林商厦·一栋楼的少年江湖】
桐林商厦,曾是铜山市最热闹的地标,没有之一。
这栋六层的老楼贴着泛黄的白瓷砖,电梯常年“心情不好”,扶梯一侧永远贴着那张红纸条:“维修中,敬请谅解。”
可哪怕如此,它依然是铜山少年的精神中心。
不是因为它有多高级,而是因为——它装得下他们的整个青春。
一楼:声音的交叉口
塑料拖鞋、尼龙包、随身听、收音机……摊位堆得满满当当。
老式音响反复播放着《流年》和《单身情歌》,磁带的声音像铺满整栋商厦的背景墙。
老板用算盘噼啪打账,孩子追着可乐瓶跑,大人喊价、吆喝、讨价还价,所有声音搅在一起,就像时间自己也在这一层打转。
二楼:塑料袋与梦想的碰撞
男装女装混着卖,颜色五彩斑斓,有点土,也有点真。
模特身上是“韩版潮款”,阿姨们拎着皱巴巴的袋子满楼挑选。
“美女,这件穿上显瘦!不试会后悔一辈子哦!”
喇叭音一样的吆喝冲破天花板,在每个人耳朵里乱撞。
那是一个穿衣自由尚未到来的年代,正因为有限,才更有表达的渴望。
三楼:菜香与婚纱共存的剧场
左边是川菜馆,右边是婚纱影楼。
锅铲撞击声和《浪漫樱花》的背景乐同时响起,辣椒油与香水味混合,味道怪,却莫名动人。
王昭正和父亲坐在靠窗的位置。
桌上是宫保鸡丁、粉蒸肉,还有一锅红油泡菜鱼。电视里正放着《康熙王朝》,画面闪着模糊的金光。
“最近班上有新情况吗?”父亲喝了口汤,语气不重,眼神轻扫她的校服袖口。
王昭低头咬锅盔,边嚼边答:“还不是那样。老师忙开会,同学忙恋爱。有人掉分,有人抄卷。”
父亲没追问。王昭也没多说。他们早就习惯在这样的空隙中保留各自的沉默。
四楼:街机厅里的少年战场
门一开,一股热浪扑面而来,混着电风扇的热气、烟味,还有泡泡糖的甜腻。
“快救人啊——恐龙快打要挂了!”
“拳皇2001开机了,谁来守台?”
刘小利一身球衣,肩上搭着毛巾,刚打完球就杀进来。他不是为放松,是来“再赢一局”。
啪——投币。
“看好了,今天教你们什么叫真·双截龙!”
操作杆转得飞快,键盘咔咔响。他手上花活不断,嘴里还不忘碎碎念:“下前拳、接大、哎呀——断了!”
围观一圈人笑成一团。
在这个只有烟火、光影和汗水的角落里,他们笑、他们跳、他们不顾一切地投币,只为了赢一次,不被换下场。
五楼:仿冰场上的未来错觉
顶楼是块半露天的“真冰场”,其实不过是水泥地上铺了仿冰垫。栏杆松动,风一吹,天花板上的吊扇哐哐响。
孩子们穿着塑料冰鞋咯吱咯吱地滑着,动作僵硬却认真,像是在追赶一个比他们年纪还大的未来。
桐林商厦,就像这座城市的缩影——
外表老旧,里头热烈;破破烂烂,却处处藏着火光。
六层楼,各自为战。有人在一楼蹲着挑耳机,有人在三楼嚼锅盔,有人四楼投币换命,还有人站在五楼,看着阳光透过天窗,照在不稳的冰垫上。
他们跑着各自的程序,却在同一个时光里运行。
那时候,没有“推送”,没有“算法”,没有“关注”与“被关注”。
只有风,只有饭香,只有游戏厅的灯光闪个不停。
而那,就是他们能想到的,最完整的世界。
【五楼·仿冰场与不属于谁的风】
陈树坐在仿冰场边的高台上,脚下是一群穿着校服的少年在滑行、跌倒、又重新站起。他没加入,只是静静靠着栏杆,让风穿过他耳朵,把橡胶冰垫的味道、少年汗水、还有老排风扇的吱嘎声一并送进心里。
他看着下方:有人穿着霓虹鞋划出一道亮光,有人播放着《星语心愿》练倒滑。没有谁跳得标准,但他们都笑得放肆,像是从哪里借来了一整天的自由。
“有时候什么都不做,只是看着别人自由,也算偷来一口喘息。”
今天他没带耳机,也没带无线设备。
他只想给自己放一下午的假。
不是接收器,不是监听者——只是一个站在屋顶的普通人,看着城市用一种又吵又慢的方式,把他包围。
可他的心,比任何时候都乱。
因为乔伊。
那顿家常饭的味道,比他听过的任何一个信号都清晰。他甚至记得筷子碰碗沿的“咯哒”一声,就像某种频率撞进他心口,正中软处。
背景音乐切换成了张学友的《吻别》。
老卡带播放出来的声音有些拉磁,旋律像雾一样往他耳朵里钻。
“我和你吻别,在无人的街,让风痕迹消灭……”
他忽然想,要是有人能拉他一把就好了。
不是从什么数据系统里解救他,而是从自己造的那座小牢笼——逃出来。
这时,一个影子坐到了他身边。
是个大约二十七八岁的女人,一身剪裁利落的深灰西装,短发利落,干净利索,眼神不张扬,却稳稳落地。
“你是二中的吧?”
陈树愣了下,点点头:“嗯。”
她笑了笑,望向冰场下方:“经常来?怎么不下去玩?”
他低声说:“不会滑。”
这回答不大声,带点腼腆,也带着一点不愿多解释的男孩子的自尊。
她侧头看他:“是怕摔?”
他嘴角轻轻一勾:“不是。我不太属于‘站在中间转圈’的那种人。”
她没笑,但眼神里有一点像是理解的亮。
“其实不难。只要敢迈第一步,剩下的,地会带你走。”
她站起身,伸出一只手,手掌干净,指节微粗,却有股不容推辞的安定感。
“走,我请你滑一段。”
陈树怔住了。他不知道她是谁,也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忽然要拉他一把。
但这只手,不喧哗,不强硬,就那样静静地伸在那里。
像楼道里一盏老灯,旧却不闪,始终亮着。
他本想拒绝,但耳边歌词刚好唱到那句:
“总在刹那间,有一些了解……”
他鬼使神差地站了起来:“你请的啊……摔了不赔你鞋。”
“行。”她笑了,“你赔我一圈笑就够。”
他们走向场边,她和租鞋师傅说了句:“39码。”
一边递鞋,她一边说:“我叫胡静,以前也在你学校附近念书,不过初二就辍学了,早早出来混。”
“现在是这场的业务经理。”她指指围栏,“之前在电子厂干过,修你们那些耳机、双卡录音机……你看那台点唱机,常卡磁带,但我知道哪块松、哪边拍。”
她笑了笑:“不过这些你别学。修东西会上瘾的。”
陈树没回应,低头系鞋带,手指却比刚才松了。
她看着他:“我一眼就看出来了,你不是来看热闹的。”
“你在想事。你藏得住,但你太用力了。”
灯光从天窗洒下,落在两人身上。
胡静滑出去一步,转身轻轻一带,他就被带进了场里。
不是用力拉,是轻轻地带。
有些路,不是你迈出去的,是有人愿意带你走进去的。
刚踏上冰场,陈树脚下一滑,差点摔个四仰八叉。
“别僵。”胡静稳稳扶了他一把,“滑冰不是考试,没人给你打分,也没人记得你摔得多难看。”
“你怕别人看你,其实别人看你的——比你想的少。”
陈树低头咬了下牙,再次试着迈出一步。
脚下的冰面不再那么敌意满满了,身体开始顺着重心轻微转动,他能感觉到某种“动的节奏”。
胡静就在他旁边,划得很稳,不抢镜,也不多话。只是安安静静地陪着他。
那一刻,陈树忽然明白,她不是来解谜的,不是来追问什么频率、什么信号。
她只是刚好在这个下午,出现在了他最需要被拉一把的时刻。
像某种巧合,也像命运里藏好的一颗温柔的钉子。
一圈、两圈,灯光渐渐从白炽切换成柔蓝,像水波一样落在冰面上。他们靠得很近,影子被拉长,在冰面上缓缓滑过。
他刚踩上真冰,滑行比旱冰难得多。脚底的钢刃像拉满的细线,稍一分神就可能摔倒。
他试着滑出第二步,却明显发虚,身体开始失控地歪斜。
“站稳,别怕。”胡静及时出现在他身边。
她伸出手,从他右侧轻轻握住他的手腕,力道不重,却恰到好处,稳住了他。
那一瞬,陈树心头一跳。
不是因为滑倒,而是因为这个不期然的靠近。
胡静的动作不具侵略性,甚至称得上自然,却带着成年人才有的稳定与从容。
她身上带着一股不太常见的味道,不甜不香,有点像熬夜后残留的咖啡混着衣服上洗衣粉未冲净的味道。
很真实,不装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